山东冲刺10万亿节点,济青“双城”如何联动?

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

会上提出,要强化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聚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创资源整合,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更具影响力文旅品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更好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山东冲刺10万亿节点,济青“双城”如何联动?

放眼全国,在区域一体化浪潮中,打破边界、抱团发展早已是大势所趋。纵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无不存在都市圈的协同联动。

比如在长三角,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一方面引领自身圈层的发展,一方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共享人才、科技、交通等各种优质资源。

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跨区域协作和分工生态不断带动产业集聚,广东8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6个都是跨都市圈协作共建,包括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等。

在外界看来,山东作为GDP即将迈上10万亿元台阶的经济大省,推动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和关键一招。

据统计,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土地面积占山东超四分之一,GDP超过5万亿元,占比超过山东的一半,人口规模也占据山东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未来两大都市圈的“强强联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山东的发展成色。

正是因此,今年以来,山东加紧双圈联动布局——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

2月5日山东“新春第一会”,也强调“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要求济青都市圈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

此次会议山东又进一步提出,构建“圈内”“双圈”“三圈”格局,“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

“一个面向黄河,一个指向海洋;一个辐射全国,一个面向国际。”有专家在分析山东最新部署时指出,济青“双圈”从“单兵突进”到“集群作战”,有利于实现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加速山东半岛城市群要素高效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