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因为在书店工作,而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null

大家好,我是凹叔。

凹叔一直相信,书店是一个能发生奇迹的地方。

null

跟几个书店行业的人聊天,他们眯着眼,就能跟凹叔讲上好多奇事儿。

松社书店的杨老师说:福州的晓风书屋擒过一个偷书贼,是个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偷的都是古籍。

年轻人被逮住之后,当然是扭送公安局了。

但他并没有被拘留。因为当时的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先生听说了这个事,心想:“这年头还有年轻人为了读书居然偷起书来了啊?难得难得!”于是卢馆长亲赴公安局把这个失足青年给保下来了,还给他介绍了一份点校古籍的工作,算是给了当事人第二次生命。

凹叔一拍大腿,想到手边的小说《樱风堂书店》,里面也有抓偷书贼的情节:

男主角是个书店店员,某一天撞破了一个正在偷书的少年,但少年跑得太快了,他一个没抓住,少年就冲上了马路,被车撞了。

↓在书店偷书的少年↓

即便没有说出“偷书贼”三个字,女主管还是一下就明白了一整的意思。她离开咨询台,开始追赶少年。

惊慌失措的少年想要改变逃跑路线,一时停下了脚步。

一整把握住时机,追上了他。就在一整把手伸向少年的后背,打算抓住他的时候,少年像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似的,躲开了一整的手,朝玄关方向冲了过去。少年的眼里全是泪。一整见状,一时间放慢了追赶的脚步。

在他看来,那是绝望的泪水。一整想:“少年一定万念俱灰,意识到无论他逃没逃掉,他偷了书的事、他的名字,还有他就读的学校,都会很快被查出来。在以后的人生中,他将被冠上‘偷书小孩’的名号。他的未来也会因此改变。之后的升学,或是更久之后的求职,说不定都会受到影响。”

一整从少年得体的打扮和精心修剪的发型猜测他大概出身于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是在家人的关爱之下长大的。大概也正因如此,他才非跑不可吧。

“胃好痛,要是能不追的话就好了。你到底为什么要偷书?”一整咬牙切齿地想道。

正面玄关的大型玻璃门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中,在少年跑近之后便自动朝两边敞开。

少年拨开其他客人,冲到外头,冲进了阳光里。

慢了几步的一整也穿过自动门,追着少年跑了出去,跑上一条环绕在百货楼四周的石板步行道。

百货楼的周围有一条在看惯了现代道路的人们看来狭窄无比的马路。大小各异的卡车载着货,缓缓转弯开向这边,开往百货楼后门的运货口。地下停车场前也停着好几辆正在排队等候停车的顾客的车。

不过,车道上也有一些快速穿行的车辆。这个时间点,道路状况仍旧相当拥挤,有些司机为了避开大路上的车流,选择把车开上这条路。

少年被一整追赶着,脸上挂满眼泪和鼻涕,摇摇晃晃地向前跑去。步行道上的行人被少年的样子吓到,向他投去担忧的目光。

一整朝少年的背影喊道:

“同学——等等!”

少年一脸快要哭出来的样子,径直冲到了马路上。

一整不知道当时少年心里在想些什么——是一味地只想逃跑,还是已经自暴自弃了?抑或是,甚至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不见?

或许这些念头全都曾在他的脑海中闪过。

理由是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

因为少年在一整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辆车撞了出去。

——《樱风堂书店》

凹叔内心惋惜啊,还好现实温暖,慰藉我心!

null

那么

书店,还有什么好玩的事儿吗?

如今书店的盈利状况如何?

……

凹叔找到几位书店从业者,聊了聊。

1北京:豆瓣书店

卿松

职位:店长/创始人

从业时间:15年

北大旁边的“豆瓣书店”,其实与豆瓣无关。这家店非常有个性,小小一间,只卖人文社科旧书,在北京的读书人中知名度很高。

店长卿松曾经在风入松书店兼职,认识了未来的夫人小邓,两人一拍即合。不仅开了自己的小书店,还抱得美人归,这方面来说,也是人生赢家了。

卿松对书和书店的感情非常坚定。他一早就觉得:“开书店是我唯一要走的道路。”

—▼—

开书店是我唯一要走的道路

null

(钱小华/摄)

开书店是我的趣味,不管压力是否大,个人趣味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同时也聚集了气味很近的读者。

有一个落魄的画家,为了营生,教别人画画,但内心很郁闷。当他心情不好,就来书店坐一会儿。我们聊一会儿天,等他觉得心情缓过来了,就走了。包括我们的店员也是如此,后来他们都成了记者、民谣歌手、画家、老师、编辑……

对于书店,我们需要有各种形态的书店并存,这才是好的生态。

现在的书店要么超级连锁,像西西弗,言几又等,资本运作。对于书籍的选择是通过大数据,而非像独立书店主人那样的立场和判断选书,还有一些和咖啡店、简餐文创结合的书店,书变成了附属(至少在销售的比例上书占的比例很小)。

但在当下的环境中,我更珍惜我的这个书店。

null

卿松设计的封面(设计为其副业)

另外,个人认为,严肃阅读比以往更为重要。现在抖音什么的,把人毁了。

2郑州:松社书店

杨志民

工作内容:书店运营

从业时间:12年

—▼—

书店不止一个传奇

null

杨老师在工作中(右为杨老师)

书店绝对不止一个传奇。

还是开头杨老师提到的福州晓风书屋。

曾经有个店员,当时住在店里。白天看店,晚上就利用住在书店的机会遍读满屋子的好书,后来考上了北大哲学系。

选择书店,是书在我人生最低谷时,给了我走出来的力量。

入行后再回头看入行前的想法,并没有变化,是更加坚定向前了。当你在一个气场相合的书店工作的时候,你有坚定的信念,书店是给你带来很多收获的地方。

这种收获也许不是物质层面的,但一定有精神层面的收获,比如跟很多作者近距离地交流,这种体验感是别处不可能有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书店都有这种机会,大多数书店还是以贩卖书本为主,能请到很多作者来到书店与读者面对面的书店,毕竟还是少数。很幸运,我在松社书店工作。

其实,现在买书的人不少,但都被电商大促吸引到网上去买了。实体书店一天天变得艰难。当然,现在的实体书店都在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复合经营,书是精神核心,但不一定是收入的核心了。

有人问过我“是什么支撑你继续在书店工作”?

我的回答是——在我困苦的时候不堕落。

现在,我比当初更加热爱书和书店了。因为它让我生命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延伸。

3长沙:梅溪书院

海蒂

职位:书店文化活动主理人、策划人

从业时间:4年

—▼—

大家真的更爱买书

null

小时候性格孤僻,只能去书店度过无数个周末跟假期。时间长了就有感情,在面对择业时,与书打交道,让我心潮澎湃。当时进入书店业,是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至于书店的生存状况,我一直觉得书店不可被同质化和粗暴分类。书店像餐馆,大家并不会问“餐馆还能继续生存吗?”,因为其实道理相同,无论书店或是餐馆,苍蝇馆子还是富丽堂皇的餐厅,做的好的就能生存下去。

而且,各自生存模式不同。有人夫妻档,薄利维持开销,但过得开心;也有书店卖空间,卖文创,卖饮料,卖品牌价值。

所以,书店当然会继续生存。

现在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也并不少,只是购买的介质越来越多元。但从总体行为上来看,大家真的更爱买书了。

在书店从业中印象深刻的是,在2018的冬天,我在书店遇到一位老者。我上去搭讪时,他正捧着一本红色封面的《毛泽东传》。

他腰板挺直,神情严肃,带着没撕掉标签的老花镜,穿着老粗布单鞋。打断他的时候我瞥了一眼页码,427页。他手掌粗糙,有点想握一下手,又马上把手收回。

我没想到眼前的这个陌生人比我们还要羞涩。于是他从他手里拿的书说起:

-他说-

null

我是52年生的,姓归,河南南阳人,新野县。

我是专门来长沙打工的,来了两年了,现在就在步步高做保洁,每天晚上十点上班,晚上八点到十点这个时间,我就来书院看一个多小时的书。

现在看的这一本是《毛泽东传》,看了三个晚上了。我是毛泽东时代长大的,小时候就会背毛主席语录,现在《毛泽东传》书里的诗词我都能倒背如流。

图书馆咱也进不去,看到这旁边有个书店觉得挺好的。

从前,书是让我穿过时空去抵达另外世界的武器,现在我更宽容,更愿意相信,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书中获得不同的东西。而书店,从古至今,都只有足够有诚意,并持续付出真心的人执守,才能不辜负它被建立起来的初衷。

回头看,这份工作教会了我一切。更多的改变是,让我用更丰富的立场和视角去看待和理解不同的人与他们的处境。

最后,无论是谁,我希望“爱书”这件事可以成为一件生活的常态。不是爱书,是把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习惯。

不将阅读捧上神坛,也不轻贱写作与读书这件事。

4南京:先锋书店

于小东

工作内容:回答好每一位先锋读者的问题

职位:先锋书店品牌运营部主管

从业时间:4年

—▼—

我们都希望书店能盈利,但是……

null

我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当时对书店抱有一种憧憬的态度,觉得可以看好多书。

入行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以为进入书店只是看看书,做着一份轻松的工作。但是工作后你会发现,工作之时很难让你有时间进行阅读。每天解答读者的问题,进行书籍的分类与整理,进行读书会等线下活动的举办。虽然有些辛苦,但内心是开心的。

至于书店的运营,我们都希望书店能盈利。但是其实大家看一下整个环境,就能感受得到大家对于买书的欲望。但在书店也能感觉到,大家更喜欢纸质图书,更倾向于纸质书的阅读。

我现在还有在书店里工作的热情。一是因为读者,每天听到读者对书店的由衷赞美,不想让每一位读者失望。二是和同事有一份感情,情怀所在。

我经历了先锋十五家门店。每一家都有着不同的精彩,但我还想再遇见更多的精彩。

比如去年我在先锋书店的陈家铺平民书局当店长,因为地处松阳陈家铺村,交通不便,村民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读者来书店会给我们带菜。做读书会,因为说话较多,读者朋友热心地送我西瓜霜润喉片。还有一次整理图书时,书架太高,旁边读者也来主动帮忙整理。

null

(侯博文/摄)

陈家铺村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崖居式古村落,

平民书局就建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

有次一位读者要买一本书,店内只剩下最后一本样书,不太建议读者买,读者朋友说:书,新旧不重要,内容最重要。

听完后很感动,还是有读者理解这一份工作的。

我觉得书的影响,能够改变你的态度和你的生活气质。坚持读书一个月,你和读者说话的态度与内容,都会变得不一样。这是一种知识的提高。

5广州:扶光书店

祖妹

工作内容:负责书店品牌推广/艺文活动策划

职位:活动策划

从业时间:2年

—▼—

刚开始我是学会计的……

null

入行的原因,是真·与书有缘。

因为我是学会计的,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税务师事务所。但是由于自己经常跑图书馆,相比起来,程序化的会计工作也不是能让我喜欢,所以我就来书店工作了。

书店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经过多番轮岗,我就往活动策划的方向去做。

一开始我只从品牌塑造的视角考虑就行了,但现在,我会全盘考虑,比如怎么把书店推广出去,把书店的品牌价值最大化……

虽然,线上商城和电子图书对书店的冲击还是蛮大的,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来书店看书。这会使书店与老读者形成某种感情联系,我们非常鼓励大家来书店。

书店工作带给我最大影响是,细致,并且学会与人沟通。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很粗心的人。在我们之前的一场活动中,活动老师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找错别字,挑出来跟我说。我感到自愧不如,觉得不能再这样子。

现在呢,我会自己先逐字逐句地检查,看到错别字就改掉。

最后,我还是像当初一样,爱书。

6南京:换酒书店

张公子

职位:书店创始人

创店时间:不足1年

换酒书店开在南京剪子巷通往老门东的路上。店主张公子毕业于北大历史学系,老板娘蓉蓉毕业于上交大医学院。

开店的念头始于一个玩笑——蓉蓉对张公子说:“感觉开个小店还挺不错的,你知道吗?我的梦想就是开小店!”两个人一合计,征得父母同意后,双双辞职来到南京。

—▼—

应该早两年辞职开店啊!

null

换酒这个名字最早要追溯到大学毕业前夕的日子。在北京大学的毕业集市上,毕业生都把自己带不走的书拿出来摆摊售卖。当时我在朋友圈写下了宣传文案:事了拂衣去,卖书换酒钱。

开书店这个具体行为的导火索是个玩笑,其实是蓄谋已久,是一直以来的打算。当时之所以能谈到这个事情,也是因为时机差不多成熟了,总要落地的。之前做出版的几年可以说每天都在“考虑”这件事,实际决定反而花不了几天了。我喜欢一切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

开换酒书店的前几个月,最大的感受是应该早两年辞职开店,上班给人打工就是坐牢啊!

其实开书店后的变化就是更乐观了,更有信心做下去,因为实际情况比我预期好得多(也可能是预期太差)。我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夕阳产业”,反倒是刚起步,未来无限。所以肯定是更坚定了,不谈情怀只说生意的话这也是一笔好生意。

坦白讲,我并没有这种“坚持开书店的愿望”,做别的也会很快乐的。但如你所说,面临的选择太多,我们向所有可能性开放,只是要确保每个可能性都是很美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开店作为副业?

一是“兴趣”当做副业,唯一的结局就是赔得底儿掉,我不敢。二是我们不是大学毕业就来搞这个,所谓“稳定的职业”,我们已经经历过。

比较有趣的是,在书店为客人挑选“完全盲选”的书籍。既然是“完全”盲选了,当然是机缘巧合。我只做水准线的把控,保证书是好书,剩下的交给命运。

现在换酒书店的盈利,足够生活收支平衡。

当然我现在在起步阶段,帮别人做策划、组稿、翻译这些工作,很快就会自己做了,比如我已经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

比较远的愿景是,我希望以后也能做连锁,一个一个的小店地蔓延出去。希望能让书店像超市,或者像百货店一样开到每一个社区去,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中国人更有品。这是我们想做的。

当然,做书是肯定会做书的,我一直也没有远离过做书。

null

@豆瓣换酒书店

—▼—

凹叔跟书店从业者们聊完后,发现跟自己之前想的,不一样。

书店是一个文艺梦想的乌托邦,但也受到现实的钳制。比如杨老师口中传奇的晓风书屋,被书友自发挽救却依然半死不活。

这里有梦想芬芳与现实困窘,但也每时每刻发生着传奇。

有人在这里找到爱,有人在这里失去热情;有人在这里开始,有人在这里离开……

@新疆不凡书咖的闫佳佳告诉凹叔,原以为书店上班,可以看看书,结果干了15年15本都没看完。

但痛苦并快乐着。

“最开心就是,帮客户挑了ta喜欢的书啊!”

null

null

↓凹叔推荐↓

null

《樱风堂书店》

村山早纪 著

磨铁图书出品

“这不是适合这个时代的书店,却是这个地方最后一家书店。我不想放弃,我想将宝贵的顾客,以及宝贵的书店托付给你。你可以让这家书店起死回生吗?”

处于人生低谷的爱书青年月原一整,遇到了这家奄奄一息的樱风堂书店。

这是偏远小镇上的书店,四周被樱花树所环绕,已经为小镇服务了上百年时间。然而因为店主病重,书店或许很快就要被关掉了。就在此时,年迈的老人向月原提出了建议:“接手我的书店吧。”

心怀重整书店的信念,月原踏出了第一步,而他自己也在被书店所拯救着。

一家家书店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盏灯火,哪怕再微弱,当他们同时因一本书而亮起,便能点燃奇迹,那是书店的奇迹,也是人生的奇迹。

null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桃子,老咪;本文编辑:渣狸;监制:袁复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