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张其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编者按:最近张其成教授接受了时代面孔张博社长的采访,深度的提问,勾起张教授很多对外采访没有提及的内容,也真正展示了这样一位学者、一位公益人在这个时代的真面孔。

作为一位学者,他用“国学小学生”的谦逊态度,潜心钻研国学的浩瀚天地;作为一位教育者,他以“大师”的姿态,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张其成,被誉为大师。

他却自谦地称自己为“国学的小学生”。

他的光环令人生畏。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还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

随着采访,才明白,我们敬畏的不只是头衔。

“越深入,越敬畏。”面对镜头,他微笑着,时间在他面前仿佛失去了威力。多年沉浸于古老智慧中,他的谦逊更像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作为一位学者,他用“国学小学生”的谦逊态度,潜心钻研国学的浩瀚天地;作为一位教育者,他以“大师”的姿态,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从中医世家到国学大儒:一条曲折而执着的求索之路

张其成出生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世家。自明朝嘉靖年间起,“张一帖”便在当地声名远播,成为家族世代相传的医术。这种中医传承,仿佛是他命运的注脚,家族的期待也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幼年时期的张其成,已经在母亲的指导下背诵汤头歌诀,学习如何配制家传药方。

然而,在他的内心,始终有另一道声音在召唤。“学医很好,但我好像不太喜欢治一个一个的人。”中学时代,他开始对鲁迅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感佩于鲁迅弃医从文的抉择。1977年,高考恢复,张其成选择了中文系,这一选择似乎意味着他与家族的中医传统渐行渐远。

“我虽然当时没有选择中医,但从未真正离开治病的初心。”张其成回忆道。他的求学之路可谓曲折——从中文系到医古文,再到哲学,张其成不断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却始终在探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是这种不懈的探索,使得他在《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了中医与国学的共通之处。他终于明白,治病与治心,同属一个体系,治病是在治身,而治心则是在治人,二者不可分割。

张其成的成长经历,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他继承了家族的中医传统,却又在时代的召唤下,走上了更广泛的国学研究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言:“中医与国学在根本上是相通的,都是修心治人的学问。无论是治病还是治心,最终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健康。”

▍国学的核心智慧“顺应天道,刚柔中和”

谈到国学时,张其成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凝炼为八个字:“顺应天道,刚柔中和。”在他看来,这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中的精神根基。

“刚柔”之道源自《易经》的阴阳哲学,乾卦象征阳刚,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坤卦则代表阴柔,厚德载物,顺应自然。中华文化正是在这两者的平衡中找到了自身的韧性与智慧。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儒、释、道三家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

然而,张其成并不止步于此。他进一步阐释了“中”和“和”的深意。在他看来,“中”并非简单的中庸,而是寻找事物最合适的平衡点,那是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整体和谐的智慧。“和”则是将刚柔两种力量巧妙地融合,这种中和的智慧,使得中华文化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与调和力,使它能够超越时间,跨越地域,化解冲突,带来和谐与共生。

“唯变所适,惟义所在。”张其成引用古训,强调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原则,这正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仍绵延不绝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他坚信,中华文明不仅在过去主导着东方世界的精神,还将在未来的全球格局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张其成而言,国学不仅仅是古籍中的陈旧智慧,更是对当代生活最深刻的诠释。他将“修心”视为国学的核心。他说:“修心有三个层次,心态、心智、心灵。”

张其成认为,修心的第一步是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在面对愤怒时,张其成提醒我们:“愤怒会伤肝,就像《黄帝内经》所言,怒则气上,伤及肝脏。心态的平和,是修心的第一步。”

然而,修心的深度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心智的锻炼,也就是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这一层次上,张其成强调了“中”和“和”的重要性。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气”,佛家讲“中观”,这些理念都指向了一个核心:找到事物的平衡点,追求刚柔相济、顺应天道的境界。

修心的最高层次,是心灵的修炼。这需要信仰的支撑,需要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张其成深信,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才能真正拥有宁静的内心。

在张其成的数十年教学与研究中,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无数的学生,也通过他的著作和讲座,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他的课程,如《张其成讲易经》《张其成讲黄帝内经》《张其成讲道德经》《张其成讲易传》等,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深受欢迎,至今依然位居前列。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却又直指人心。在他看来,国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精神支柱,从而在动荡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

▍教育与传承为后代播种国学的种子

作为一名教育者,张其成始终把传承国学视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而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和价值观的培养。

张其成在家庭中,践行着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他从不强求孩子的成绩,而是更注重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他常常引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指导教育方式。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激发,而不是压制,目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不是将他们雕刻成一个模子。

“我对儿子的成绩并不看重,更重要的是他能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他希望通过这种自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而不是被过早过度开发智力。

在社会层面,张其成更是身体力行,推动国学的普及与传承。

2019年,他发起成立了“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致力于支持优秀学子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在中医药和国学领域。

基金会成立以来,已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国内顶尖学府设立了奖学金,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已经在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有的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为患者解除病痛。张其成为这些年轻学子感到自豪,也更坚定了继续支持他们的决心。

“基金会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张其成坚信,只有通过教育和传承,才能让国学这棵参天大树不断生长,在未来的世界中继续挺立不倒。

基金会的工作还远未完成。张其成计划将其进一步发展,扩大资助范围,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张其成相信,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使其在全球化的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

▍生活中的“无为而治”:物质之外的精神富足

尽管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张其成的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他笑称自己是“三无人员”:无车、无房、无积蓄。这位国学大师的生活方式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对于张其成来说,这却是最适合他的一种生活状态。

“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张其成的生活哲学,既是对老子“知足者富”思想的延续,也是他多年修心所得出的智慧结晶。

尽管没有豪车豪宅,他却活得自在而快乐。每日的饮食简单清淡,衣着随性舒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日常的琐碎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学生们常常惊讶于张其成的活力与热情。在讲台上,他神采奕奕,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易经》与《道德经》中的智慧。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他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哲学,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他的课程,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总是座无虚席。因为从他的讲授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感受到难得的心灵宁静。

这种“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也体现在张其成对待身体的方式上。他的健康秘诀并不复杂:饮食适量、适度运动、心境平和。

他每天坚持练习导引术,这种源自中国古老养生方法的修炼,让他的身体保持了极佳的状态。他以《易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道家丹道和密宗脉轮而创出的易道功,已经帮助很多人改善了身心健康。

▍结语:在千年传统中找到未来的答案

张其成的眼神中,有一条在古今之间穿梭的长河。他从传统中来,带着古老家族的智慧,却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国学的新生。他的谦逊,源自他对知识的敬畏;他的坚定,源自他对文化的信仰。

张其成不仅是一位引路人,更是一位守望者。

他守望着国学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在千年传统中,他找到了未来的答案,也将这一答案,传递给了每一个渴望智慧与宁静的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