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 文 赵映骥 图
▲停靠九龙坡区建设码头的166舰
6月26日早上六点半,166舰拉响汽笛,在拖船助力下,从南岸区明月沱出发驶向终点九龙坡建设码头。在郭家沱的江畔,数百人群携家带口聚集于此,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军舰驶过,这里也是当天迎接166舰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热情地迎接166舰抵渝?原来,他们中很多人都曾是原望江机器制造厂的职工,甚至有人曾参与166舰上防空炮的生产、安装调试。王文胜便是其中的亲历者之一,当天,他满心骄傲地告诉我们:
“我曾亲手给它装过舰炮!”
王文胜 受访者供图
4个月
亲手给166舰安装舰炮
1952年出生的王文胜今年已经69岁,53岁便退休的他,已经离开生产岗位16年,如今的生活,便是在家带着两个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是,每当说起当年的经历,王文胜便嘴角含笑,眼里充满了自豪。
王文胜记得,自己是在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以下简称望江厂)24车间8组工作,90年代初他所在的车间负责的是火炮自动系统的制造,这也是当时我国研发制造自动射击的舰载防空炮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1991年7月,王文胜和望江厂中包括工程师、各个环节的工人等在内的十几人接到任务,前往大连某造船厂完成驱逐舰防空火炮的安装。
“二层的3座双联37毫米舰炮就是我们生产和装配的,主要作用是防空。”王文胜在网络上的166舰的3D预览图的二层舰首,找到了自己装配的炮台。当年接到任务之后,王文胜和同事门便立即出发,前后耗时4个多月,才将舰上总共3门37毫米舰炮装配完成。
▲舰首的双联37毫米舰炮
王文胜回忆,这种可以全自动控制射击的防空炮,应该是当时好几个国营单位耗时多年自主研发的最先进的舰炮,他记得这是第一次安装在舰艇上。这一次安装调试,几乎没有遇到太多的意外情况。最难的工序,就是限定炮台的转动角度。
“安装限制装置,扩大射界是其中一项工作。通俗地讲,就是限制转动的角度,避免火炮‘自伤’到舰船。”当年曾参与装配的望江厂工程师朱江峡证实了王文胜的说法。朱江峡说,这次任务也是自己的第一次出差任务,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王文胜回忆,转动装置在炮台下方,人员可进入的空间十分狭小,他们只能卧姿堪堪进入其中,但最终大家还是克服了困难。炮台安装完毕后,试射的精度、射速、稳定性都达到了设计标准。
▲舰首的双联100毫米舰炮
▲舰首的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
▲舰对舰导弹
最激动
首次登上中国驱逐舰
“第一次看到166舰真的很震撼。”王文胜回忆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曾参观过166舰的舰桥、甲板、指挥室……当时的感觉是无比的震撼和由衷的自豪。
王文胜1970便进入望江厂工作,作为一线工人,他曾参与很多型号火炮的生产制造,也曾先后给中国很多军用舰艇进行过装配。他回忆说,很多时候调试舰炮需要随舰出海,早年的中国军舰吨位较小。每一次出海,作为内陆长大的人,他都会被颠得七荤八素。
而跟随166舰航行,最大的感受就是稳,站在3000多吨的驱逐舰上的感受和之前任何一次都不同。同时,作为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舰艇上的武器系统也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导弹系统自不必说,他们安装的防空火炮,也是可以实现自动瞄准、射击的全自动舰炮,其性能是之前用人力压弹、射击的火炮所无法比拟的。
最自豪
身为工人为国防尽一份力
“为什么166舰到重庆,望江厂的老同事们都如此的激动,我认为这是曾作为军工企业一线工人的一份自豪。”王文胜回忆说,很多人觉得国营企业的工作轻松,但当年,他们的确是铆足了劲头干事,希望为国家多做贡献。
当年,望江厂生产火炮,从冶炼制作毛坯,到设计、制造成品大部分工序几乎都在厂里完成。他所在的车间加班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交装日期之前的几天,有时候甚至需要通宵达旦的加班。那时加班没有加班工资,仅是可以调休。但大家几乎都没有要求补休,干劲特别足。
此外,火炮若需要安装调试,他们随时都需要出差,一走便是几个月见不到人,家里只知道自己出去安装火炮,但具体到哪儿去、干什么却一无所知。好在老伴袁东碧当时在后勤部门中,照顾家里的事就都交给了她。“厂里的工作就是这样,我们都习惯了。”袁东碧接过话头。
“166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记忆和象征。”王文胜说,为166舰安装炮塔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国防实力的崛起,今天,祖国更是越来越强大,作为军工企业的一线工人,他由衷地自豪于自己也曾贡献一份力量。
“想再上去看看!”这几天,王文胜和朱江峡准备邀约几个老同事,前往166舰,再来一次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