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欧美西方与俄罗斯“扳手腕”是当代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永恒话题。只要有风吹草动,俄西争斗就会“上头条”。这不,围绕白俄罗斯的动荡政局与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中毒”事件,西方犹如鲨鱼嗅到血腥,又开始了新一轮对俄罗斯的“绞杀”与“抹黑”。
一直以来,白俄罗斯是俄罗斯铁杆中的铁杆。白俄罗斯曾有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白俄罗斯民众认为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是一个民族的两个分支,可见在白俄罗斯人看来,自己跟俄罗斯是亲“兄弟”。
但最近,白俄罗斯政局动荡让西方如获至宝——8月9日,白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卢卡申科以80.1%的得票率成功连任,但白首都明斯克等城市随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对选举结果提出质疑。为此,西方开始大肆攻击白俄罗斯政府,公开支持反对派。莫斯科则多次表态支持白局势实现正常化,反对外部势力干预白国内事务。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自己,但往往踏着相同的节拍。白俄罗斯政局动荡,让人不得不想起乌克兰。乌克兰也曾是俄罗斯的亲兄弟,但“颜色革命”让乌克兰陷入内乱,最终导致俄乌分道扬镳以及克里米亚入俄。克里米亚入俄是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分水岭——西方将俄罗斯赶出八国集团并对其实施制裁,至今未撤销。而今,拿白俄罗斯说事是西方做的又一篇地缘政治大文章——通过搞乱白俄罗斯来挖俄罗斯墙脚,进一步压缩俄战略空间。简言之,这不过是西方拿着乌克兰的旧剧本重新排演而已。
艰难时刻,莫斯科除了言语上力挺,还让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日前赴明斯克打气,米舒斯京在会谈中再次强调保障白俄罗斯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总之,卢卡申科政权能否稳固,不仅是白俄罗斯内政问题,也是俄罗斯与西方近期地缘博弈的主战场。
不失时机“抹黑”俄罗斯是西方的一贯伎俩,这从好莱坞大片中“俄国佬”的反派形象可见一斑。最近,纳瓦利内“中毒”事件成为西方媒体炒作热点,西方又是故伎重演。
按照西方一些媒体的说法,44岁的纳瓦利内8月20日在西伯利亚登机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后从俄罗斯鄂木斯克的医院转到柏林沙里泰医院治疗。9月2日,德国政府称纳瓦利内中了一种“诺维乔克”类型的神经毒剂。欧盟、北约及多个西方国家政府随后纷纷谴责俄方,欧盟宣布将可能制裁俄罗斯。9月4日,北约在布鲁塞尔总部召开紧急会议,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会后呼吁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与俄罗斯展开合作,对纳瓦利内中毒事件展开国际调查。
对西方的抹黑,俄罗斯方面予以反驳。俄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重申,俄方医生治疗纳瓦利内时,在后者体内没有发现任何有毒物质。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说,一些“政客”对俄发起“典型的信息战”。
就在俄西双方互怼时刻,白俄罗斯从侧翼抛出新证据——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日前透露,白军方情报部门截获了波兰与德国之间的对话,“这场有趣谈话的笔录,显然表明(关于纳瓦利内中毒的说法)一切都是伪造的”。
事实真相到底如何眼下很难判定,但西方的操作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的间谍中毒案。2018年,俄罗斯前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及其女儿在英格兰西南部城市索尔兹伯里遭人下毒,据称使用的也是“诺维乔克”。斯克里帕尔中毒案是自从二战以来,欧洲地区首度出现使用此种神经毒剂的案件。英国为此下令驱逐俄方外交官予以报复,美国等多个西方国家同样以这一理由驱逐俄外交官。俄方指认英方“栽赃”,也驱逐英美等国外交官。一时间,俄西关系陷入深重雾霾之中。
俄罗斯与西方之间这种“绞杀”与“反绞杀”、“抹黑”与“反抹黑”的游戏接连不断,其根源是俄罗斯与西方存在结构性矛盾。抛开历史恩怨不谈,冷战时期苏联的威胁给西方留下的心理阴影依然留存,冷战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政治遗产,欧美依然认为俄罗斯是其战略敌手。尽管经济上俄罗斯的GDP只有欧盟的十分之一,但俄巨大的武器库决定着,欧俄关系上欧洲反而处于压抑状态,想方设法搞垮俄罗斯、去除俄罗斯的威胁是欧美的共同心愿。
当然,针对俄罗斯,欧美双方又有所不同。政治、经济两分开是欧洲的基本立场——欧洲希望加强与俄的经济往来,而且俄罗斯丰富的能源对欧洲颇有吸引力。面对美国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制裁,欧俄又联手反对。而在美国宣布制裁“北溪-2”的紧要关头,“中毒”事件的突然出现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这会不会是某些势力离间德俄的一个局?
俄西关系拨云见雾,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但现阶段结果是肯定的——交锋多于握手,握手中又袖藏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