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海洋经济,2025年各地将如何布局?
新华社记者高天、张力元、林光耀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在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多地围绕海洋经济谋篇布局,着力将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丰富水产种业,“蓝色粮仓”提质效
聚焦丰富拓展水产种业,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路线图”:浙江提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广东提出将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成揭阳重型网箱平台等风渔融合试点项目,支持阳江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
这是2024年9月2日拍摄的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无人机照片)。9月4日,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正式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新华社记者邓华 摄
过去一年,广东新建成1246个重力式深水网箱、10个桁架类网箱,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首位。
“广东将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建立健全‘大渔带小渔’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功能齐备、‘拎包入驻’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共富集聚发展区,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说。
耕海牧渔,逐梦深蓝,全方位建设“蓝色粮仓”,离不开重大项目引领和科学技术创新。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滚动实施300个以上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好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场。山东提出,高质量建设海洋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在相关提案中建议,构建深远海养殖产业体系,深化用海规划研究,合理划定深远海养殖功能区,制定深远海养殖生产规范或技术标准,引领深远海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一边向深远海要粮食,一边促近岸养殖提质增效。广东省政协委员、阳江市政协副主席冯松柏建议,加快统筹推进近岸海水养殖模式改良提升,推动海岸带立体养殖、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海洋牧场等新养殖模式渐进替代传统平面养殖,提高养殖生态效益和生产潜能。
挖掘特色资源,海洋文旅增活力
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地方对发展海洋旅游有清晰的“规划图”。
山东提出,加快文化体验廊道和千里滨海等旅游公路建设,打造国际著名滨海旅游带。
山东省莱州市紧邻渤海莱州湾,境内海岸线158公里,海洋文旅资源丰富。2024年,莱州对滨海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进行了提升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
山东省人大代表,莱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钢说,今年莱州将加大文旅提升等招商项目建设,建设儿童乐园、沙滩休闲娱乐区等服务配套设施,策划举办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提升度假区专业化运营水平。
“我们将建设高品质海洋特色旅游区,加快邮轮旅游发展,拓展邮轮旅游消费空间。同时,创新海洋旅游节事活动,积极培育精致露营、海水康疗、海洋文化研学等新业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刘少华说。
广东把整合利用海岸、海岛、港口等资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余钢表示,2025年将依托“红树林之城”“中华白海豚”两张生态名片,加快“海洋—海岛—海湾—海滩”旅游整体开发,策划更多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拓展海上运动项目,打造“水上运动之城”。
还有代表委员认为,在发展海洋旅游的过程中,要挖掘当地文化,丰富游客体验,避免同质化。
福建省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委会常委施清芳建议,要加强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的挖掘,推出更多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旅游产品,更好带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滨海旅游品牌。
做强海洋产业,海洋重器加速造
不少地方聚焦做优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进行布局:山东提出积极发展超大型油船、大中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推动更多“国字号”装备首制交付;浙江提出培育壮大船舶海工、海洋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广东提出,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聚集区(2024年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广东省江门市是海工装备与船舶产业大市,集聚相关企业95家,产业链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速、海上风电蓬勃发展、船舶能源动力更新换代,为海工装备与船舶制造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广东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说,下一步将利用好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强化“深圳—江门”海洋经济合作,并谋划建设总面积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过去一年,我国海洋装备制造蓬勃发展。在福建,全国首个批量化应用单机容量1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在浙江,最大载缆量1万吨的海缆施工船“启帆19号”首次试航成功。
浙江省人大代表、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峰见证了这两年海洋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他表示,2025年,要继续扩大产能、拓展国内外市场,同时继续聚焦高端制造和绿色能源产业,推动深远海脐带缆、超高压海缆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