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参加一个婚礼,桌上有一道炖猪髈(pǎng)肉,贴心的厨师将其分解了,看起来肥而不腻,滑糯可口,很是挑战食欲。旁边一朋友在看视频,惊呼厦门猪排80元一斤了。我决定不辜负这个消息,且行且珍惜,夹了一大块带皮的猪髈肉。进嘴刹那后悔了,不仅寡淡无味,而且是冷的,但又不好当着众人的面反悔,只得含泪吞下。此后,胃口大败,晚饭都只是就着泡姜喝了一碗稀饭。
曾经,猪髈肉是我梦寐以求的肉食,它也因是东坡肘子的食材而闻名天下。在今人看来平常的猪肉,在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而大难不死的苏轼,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就任地位低微又无实权的团练副使。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很快就在黄州发现一个让他不解的事情:“黄豕贱如土。”黄,即黄州;豕,即猪,引申为猪肉。黄州的猪肉价格低廉得如泥土,为什么?不可能是产能过剩吧?
苏轼有一首描述猪肉做法诗歌《蒸猪头颂》:“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看来,原因是猪肉不好吃,味道不佳,有钱人不想吃,没钱的又不晓得咋个把肉煮得好吃。所以,猪肉成了爹不喜娘不爱的肉食。
好端端的猪肉,在北宋怎么地位沦落成这样了?有观点认为,当时的猪肉有一股骚腥味,这跟养殖技术有关,即猪没有被阉割。
吃过野猪肉的朋友说,野猪肉有一股骚腥味,如果厨艺不过关,是比较难吃的。我没吃过,不知是否属实。但野猪是没被阉割的,带有骚腥味也属正常。所以,北宋时的猪没被阉割,肉味当然对不起吃货的那张嘴。
到了元朝,北方少数民族的阉割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普及,幼猪被阉割后,长大宰杀食用就不再有骚腥味,猪肉在明朝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肉食。
但有专家研究认为,中国的动物阉割术最早产生于黄帝轩辕时期,殷商时已有象形文字记载,西周时马和猪的阉割技术见于文献记载,春秋时马、牛、猪的阉割技术已形成騸马、犍牛、豮豕的专有称谓,可谓是源远流长。
二
动物阉割术流传到北宋时,按理是比较普及了,为何猪肉还没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再来看苏轼的《蒸猪头颂》,应该是时人对猪肉的认识所致。
在《水浒传》中,涉及屠宰、吃肉的场景有134处,明确指出吃的是牛肉的有48处。而猪肉只有两处提到:一次是鲁智深刁难镇关西郑屠户,郑屠户卖的是猪肉;另一次是鲁智深倒拔杨柳后,请一群泼皮吃饭,“杀翻一口猪,一腔羊。”
当时牛羊肉是社会公认的高贵肉食,与苏轼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阆州新井县(今四川南部县)人蒲宗孟是个非常喜欢奢侈享受的人,每天一定要宰杀10只羊给诸亲至友分享,苏轼曾经写信劝他说:“尚欲奉劝,一曰俭,二曰慈。”有钱人的饭桌上都是牛羊肉,猪肉是低贱的肉食,所以苏轼说猪肉“富者不肯吃”是有道理的。
给猪肉又捅了一刀的是传统中医的观念:“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凡猪肉味苦,主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疮者尤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有钱人更不想吃猪肉了。
尽管如此,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是肉,总比没肉吃好,所以猪肉成了下层百姓的肉食。《东京梦华录》说当时京城汴梁猪肉消费非常大:“民间所宰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但遗憾的是,老百姓不懂如何把猪肉煮得好吃,猪肉的地位始终没有被提上去。
还好,超级吃货苏轼到了黄州后,发明了如何蒸猪头肉的方法,至少提升了猪头肉在吃货界的一点名声。
三
我在穿开裆裤满山跑时,吃肉是普通农民家庭的一种奢侈念想。
隔壁老张家的女儿跟一个小伙子定了亲。那年中秋节前一天,老张的准女婿来老张家过节,提来了一大只髈(老家对猪髈肉的粗暴称呼),有一二十斤。老张把髈挂在屋檐下,羡煞了过往的乡亲。
我盯着那只大髈,想到老张家晚上就要吃它了,口水不停地冒出来。恋恋不舍地回到家里,我对姐说,你今后讲了对象,一定要让我姐夫买这样的大髈来,不然不让他进门!
第二天,老爸把家里那只成天只知道欺负母鸡的大公鸡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一只髈回来炖上,我吃得满嘴冒油。下午躺在草垛上晒太阳,摸着肚子,别提有多满足了。简单易幸福的我,那时不知道世上还有东坡肘子这道菜。
传说中的东坡肘子,有人说不是苏轼发明的。但在黄州待了那么多年,猪肉又那么便宜,超级吃货苏轼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百姓把猪肉弄得好吃。那么,东坡肘子的原型,应该就在这时诞生了。
近千年后,东坡肘子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道名菜。猪肉,也早已在数百年前成了中国百姓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不管价格如何变化,猪肉在当下乃至今后,仍是关系民生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在婚礼宴席上,看着那道只被我动了一筷子而再也无人问津的猪髈肉,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因为家里贫穷吃不起肉,最心心念念的就是猪髈肉。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黄益耕
编辑 郭宇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