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第六章 陶瓷
定义
陶瓷器(pottery)是用黏土制成的器物,按照需要塑形后,干坯然后过火烧成。其材质通常是某种特定黏土,然后做成罐子这样的东西。但有时候也可以做罐子以外的其他器型。导流渠用的水管,瓷砖,砖,等等都属于陶瓷,不管多原始,都属于这类。现代的技术使用也使用陶瓷于电器和卫生洁具,以及用来制作其他耐火材料,有些已经完全不是黏土了。根据商务部的标准,这章的内容似乎就有点文不对题了。
为什么不使用另外一个词“瓷器”(ceramics)呢?其中的一个答案是,瓷器这个词不仅指代成品,也指代整个瓷器制作产业,囊括其各个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不能错误地强调。想要明智地讨论一个罐子之类的器物,就不能忽略其材质和生产过程,但我们这里更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其技术方面,比如特定的年代时间和产地。Ceramics这个词很糟糕,不可爱,而且缺少英国特性;有些人都不知道这个词怎么发音。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
另外一个促使我决定章节名称使用pottery一词的原因。人们普遍想象中,pottery和porcelain两个词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被那些称呼特定文明的器物为陶瓷的人所凸显。这种区分似乎一直存在,但我不想继续这样。因为不管porcelain是什么,以及不同的人怎么定义,本质上porcelain就是pottery。将两个词强行区分,在我看来,暗示着西方长久以来的某种偏见,即透光瓷器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其品质让其他品类难望其顶背。如果一定要用物理特性来划分陶瓷种类,更加自然地方法是把它们分为,陶器,炻器(stoneware),瓷器(这种方法不为中国陶瓷界普遍认可,译者注)。但就连这种划分也是一种误导。除非我们掌握了各种陶瓷类别的潜在关系,以及能够欣赏其特性联系的真实感,而非那些区分标准,否则我们会搞不清陶瓷技艺的发展全貌,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方。经常有一种观点,即中国的瓷器发展演进总是趋向于烧制出尽可能白和透光的瓷器;凡是违反这个趋势的陶瓷发展最终都会变得衰落无名。情况当然不是如此!景德镇瓷都从14世纪开始生产的白胎瓷器当然是技术杰作,西方对之仰慕不已也不奇怪。但这些并不总是让人信服的瓷器。而同时,有些地方窑口继续生产那种传统的陶器和炻器(stoneware),不受御窑厂的新趋势的影响,而后者很快成了欧洲唯一流行的风格。时至今日,这种地方本土传统还在继续。起源于宋代或更早时期的那些器物类别在北方的中国还在继续生产,满足本地低端需求,但不失美感和品位,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方所熟知的“china”(瓷器的别称)。
总的来说,pottery(陶瓷)指的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不管是陶、炻还是瓷。而且我们专注于唐代生产的这些立件瓷器(琢器)。在讨论唐代相关内容之前,我们可以整体讨论下中国陶瓷,也可以探究一下瓷器的本质是什么,其理化性能如何,这种性能对其外观有何影响。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36《中国艺术》(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