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霸州胜芳古镇:北方的鱼米之乡 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

胜芳镇隶属廊坊霸州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圈腹地,胜芳--始置于春秋,先后称“武平”、“渭城”,北宋时定名为胜芳。由于她地处九河下梢,依水而建,曾以浩淼烟波的水乡风光著称于世。胜芳镇的水域因位于白洋淀东部,故称东淀。东淀是河北仅次于白洋淀的一处湿地洼淀,面积约350平方公里,靠于水陆的繁盛,自古以来,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古时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曾为直隶六大重镇之一,在明清时期鼎盛一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是河北又一著名水乡,特产松花、东淀蟹、芦席,文化上,以民间花灯、花会及渔歌小调闻名。相传乾隆皇帝曾微服私访,在胜芳留下了“胜水荷香,万世流芳”的批谕,民间有谚称“南有苏杭,北有胜芳”。

作为区域内较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胜芳古镇于2008年10月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于2011年被列为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古镇张家大院被列为河北省红色旅游景区,古镇博物馆被列为廊坊市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胜芳古镇景区以其独特的水乡古韵和深厚的红色底蕴现已成为区域内较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作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胜芳镇融中西文化于一地,融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建筑文化于一镇,现存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

看不尽的“胜芳三宝”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胜芳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胜芳古镇历经沧桑,虽较好的保持了原始风貌,但许多古建筑破坏严重,经古镇复建工程,胜芳古镇已逐步恢复了“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的独特风貌。胜芳镇相传有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代表着胜芳人的繁荣、幸福、安康。昔日胜芳的繁荣,现在只能用这些重建的建筑才能看到一点点踪迹。

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里面供奉着道教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和大魁星君。在中国,大凡注重文教、人文荟萃之地几乎都有文昌阁。据《胜芳文史资料汇编》记载,胜芳文昌阁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后多次修缮,经乾隆年间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自督导修缮的那次,才有今日的模样。

文昌阁的四周是高大的围墙,正南方开着一扇红漆大门。登上几级阶台,踏入门中,文昌阁便在眼前:底下是近一人高的基台,台上是三层高阁,飞檐斗拱上有青绿色的彩绘,最高处悬着一方髹漆竖匾,上题“魁星楼”三个金字。一楼正门上的砖墙内则镶着石制横匾,凿刻出“文昌阁”字样。据说,胜芳的文昌阁有三丈三尺高,暗喻道教三十三层天,正是中国古人建筑设计的玄妙之处。

胜芳文昌阁的宝顶高度是中国500多座文昌阁之首。四米高的宝顶使得文昌阁成为中亭河畔、古镇老城中的制高点,昔日那些行船东淀上的人们不论走出去多远,都能向着宝顶的方向回到胜芳。文昌阁的三面是碧水盈盈的荷塘,盛夏之际,荷花开得正盛,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荷塘边一座四方凉亭,亭中立着的一座石碑,乃是清朝文物,上面镌刻着乾隆皇帝两次驾幸东淀时的御笔题诗,盛赞东淀“流绕淀池绿”的美景。

走出湖亭花园便是武庙前街,新修整的石板道路直通南北,两旁皆是旧式民居,外墙大多经过整修却又不失古韵。转身回望,便能看到扼守这条古街的牌坊。百年前的胜芳是有一座关帝庙的,这也是武庙前街的名称由来。当时关帝庙在南牌坊在北,后因城镇改造都被拆除了。如今的牌坊是根据英国传教士纪满拍摄的照片原样复建的。

抬头仰望,但见这牌坊乃是四柱三间,抱柱石镶在石基之中,并无戗柱支撑。檐顶是灰瓦庑殿式样,飞檐上还坐着两个脊兽。彩绘的枋木正中设金字匾额,南面写的是“护国庇民”,北面是“人伦之致”,为的是颂扬武圣人关羽爱国护民、忠贞仁义的高尚情操,启迪后人崇敬先贤先圣。

比之文昌阁的巍峨、牌坊的豪华,戏楼则显得清幽空旷许多。坐南朝北的戏楼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几经重修才有今天的规模。虽然只有一间单层戏台,但保留着清朝大木殿式建筑的结构,上面是歇山大屋顶,屋顶四角塑有蹲兽,东西飞檐凌空高翘,上刻有十尊栩栩如生的鸟兽造型,檐角上各悬一个铜铃,若是风起,必是叮当悦耳。

戏台高约两米,四围镶嵌着汉白玉条石。两根红漆大柱撑起的天花板上则是平棋方格式样的彩绘,富丽堂皇。令人更为惊叹的是,戏台宽约八米,如此格局通常需要四根木柱支撑,而胜芳戏台只有两柱一梁。这样的设计拓宽了戏台视野,更给人以危而不险、气势恢宏的感觉。戏楼檐下彩绘横枋上的竖匾上书“九成楼”三个字。《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如此气魄,可想见修造戏台时的胜芳该是一派繁华盛世。

在整个清后期乃至民国时代,九成楼都是胜芳戏曲表演最隆重的舞台。而有着丰厚戏曲文化土壤的霸州,也有一位从胜芳走出去的中国京剧表演宗师——黄月山。他开创了中国三大京剧武生流派之一,被一代代后学所师法,其艺术造诣和对京剧武戏的影响在中国京剧史上具有显著地位。

一直以来,胜芳古镇都是个曲艺兴盛的地方。自清朝起,在京畿地区流传的京剧、河北梆子、老调梆子、昆曲和评戏五大戏种在胜芳都有演绎,老百姓都说这里是个“戏窝子”。

唇齿留香的胜芳美食

历史上,胜芳古镇是京津冀地区的水路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更是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丰富的水产品让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喜食鱼、虾、蟹、藕的饮食习惯。北京曾流传着一句俗语:“长江的鱼,黄海的虾,胜芳的螃蟹,北京的鸭。”胜芳河蟹,个头硕大,肉肥骨绵,味道鲜美,与阳澄湖的清水蟹和崇明的老毛蟹并称为中华淡水蟹“三大佳品”。

据说清朝时期,胜芳河蟹占据了天津河蟹市场的半壁江山,而那时北京达官显贵餐桌上的螃蟹都是胜芳河蟹。老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饭庄曾经有一道名菜就叫作“清蒸胜芳蟹”。著名的红学家、散文家邓云乡在他的《旧京散记》中讲到了胜芳螃蟹是如何“名震京城”的。他认为,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描写的那一场盛大的螃蟹宴,吃的就是胜芳蟹。甚至连国画大师齐白石泼墨画蟹时都留下了“燕南黄花瘦,胜芳蟹正肥”的诗句。

不过,清朝时候的胜芳蟹虽好,平民百姓却吃不起。旧时捕鱼养蟹的老人说,以前每天捕蟹却从不敢吃,因为那些肥美的螃蟹是一家子的生计,只有换回了棒子面才能撑过寒冬。正如《红楼梦》里刘姥姥所说的那番话:“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

如果说胜芳的螃蟹是餐桌上的“贵族”,那么松花蛋就是这水乡古镇最亲民的美食了。有水有鱼的地方自然也有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里珍藏的《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就有一幅“卖胜芳鸭蛋图”,而胜芳的松花鸭蛋也是闻名京城的,老胜芳的“美食三绝”就有藕粉、河蟹、松花蛋之说。

松花蛋就是老百姓们日常说的皮蛋,因为腌制后的蛋清透似墨玉,上面的花纹就像是松花柏枝,所以雅称松花蛋。在胜芳古镇的武庙前街上就藏着一家专做松花蛋的百年老店——卢记。比起其他商铺,卢记的店面只有小小的一间,若不留心就会错过。屋里的摆设也很简单,一张桌子用来记账算账,周围的货架上摆着的都是盒装的松花蛋,墙壁上贴着的则都是卢记松花蛋的故事。

敲开一枚胜芳松花蛋,茶褐色的半透明状的蛋体上铺着松花纹路,好像一枚色彩特异的琥珀。横刀切开,切面上则一层一层地呈现出来五彩的颜色,天蓝、淡黄、深蓝、灰黑、茶青几乎如同心圆一样排列,而蛋心则是紫红或茶青色,如流沙馅儿一般柔软,奇异的清香扑鼻而来。这样的松花蛋,就算是白口吃上几个也觉得过瘾!

至今,卢记的第六代传人卢伟的家里还保留着一口祖辈腌制松花蛋的小龙缸,酱黄色的缸体上是二龙戏珠的图案。这里面曾经装着的,是卢记松花蛋乃至胜芳松花蛋的商贸历史;而那一枚枚的松花蛋,凝结的不仅仅是胜芳的家常美味,也是胜芳人最朴素的生活。

传承文明的胜芳非遗

据诸多专家考证,胜芳非物质文化是河北省最为集中、最为丰富、最为完整且极具独特性的地方,即便是放眼全国能与胜芳非物质文化相比的地区也并不多见, 其在汉文化圈内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胜芳南音乐会和胜芳灯会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古镇古朴文化的浓缩。

胜芳音乐会为佛教音乐,北京智化寺传至胜芳,成为胜芳古镇的民俗音乐,这类音乐多为“口递心传”,演奏方式、曲牌、调式、乐器等都有固定相应的要求,特点是刻板、变动性小、代代流传。最擅演奏是大套曲《山坡羊》,次为《走马》、《辞曹》、《东游》、《逃军会》等。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胜芳音乐会现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曲目中以佛教乐曲为主打,俗世风格的村调为辅,阳春白雪、雅俗共赏,深受地方民众喜爱。胜芳音乐会的演奏编制与曲目和其他音乐会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胜芳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另具一格,气势恢弘,浩浩荡荡:两副茶挑在前开路,担挑人扭动着夸张而协调的动作姿态,奇妙是不用手扶扁担,可见挑担人的功底多深厚。行进中,浩浩荡荡长队的两侧有八名彪悍壮汉,手里举着约3米高的鲜艳的红木雕刻的灯竿,灯杆上托着八只牛角灯,使整个队伍声势浩大、威武浩荡、富丽堂皇,气势夺人,震撼心灵。

胜芳古镇花灯精致典雅、精巧无双,以形意灯为主,立面极具民俗生活代表性,而且灯式样品种繁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各式各样的宫灯外,还有人形灯、植物灯、鸟兽灯、风物灯、建筑灯等传统花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胜芳花灯与时俱进,增加了声、景融于一体的“戏楼灯”、“地图灯”、“计划生育灯”等,造型新颖、独特别。自清中叶以来,胜芳花灯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扎制花灯的艺人之家由原来几家,发展到几十户,扎制的花灯,品种繁多,做工愈发精细,形体细腻逼真。它采用纯手工扎制,使用苇篾、竹篾、绸缎等自然材料,不用一丝金属,多达 2000余种,而且融合了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更加丰富了胜芳花灯的审美情趣。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古镇都要举办灯会,吸引了大批京津游客,期间的花会表演,更是锣鼓震天、万头攒动、景象斑斓。从古镇文昌阁沿堤西行3公里有风光秀丽的中亭河自然风景区,中亭河水域东西长10余公里,水域面积约300万平米,风光旖旎,乘船赏荷,苇塘河畔独钓雪、水上人家品鱼香,别有一番北方水乡古镇的滋味。

近年来,遵循政府主办、社会参与的方式,依托胜芳古镇为平台,借助胜芳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优势,推出了“古镇民间艺术游”、“民俗文化游”、“古镇庙会”、“古镇元宵灯会”、“古镇红色游”等文化旅游活动,极大的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胜芳古镇正通过不断实践,力争实现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模式。从而使经济与文化实现和谐共赢。(张莉 整合)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文旅廊坊、炎看点、胜芳古镇旅游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