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打死了剿匪英雄杨子荣?

小说《林海雪原》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杨子荣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战斗英雄,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劳苦大众,在黑龙江省的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

长期以来,究竟是谁打死了杨子荣?却像谜团一样,而无人知晓?

在牡丹江下辖的海林市,有一座庄重的杨子荣烈士陵园和杨子荣纪念馆;还有杨子荣智斗威虎山座山雕的威虎厅;有参谋长少剑波带领解放军小分队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练兵,《智取威虎山》的夹皮沟。

这样一整套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下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领导的革命队伍为人民打江山,建立新中国,培养和造就了无数革命英雄,杨子荣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海林市的杨子荣烈士陵园

走进肃穆庄严的烈士陵园

心中激荡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心中的历史丰碑!

杨子荣烈士雕塑

杨子荣烈士介绍

看到这些令人感染的英雄事迹,也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位真实的杨子荣,他的家事,他的经历,英雄是如何壮烈牺牲的?

杨子荣,1917年3月3日,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的宁海镇,早年便随父亲闯关东。在辽宁省的安东市(今丹东)当过童工、劳工,后来逃回家乡;他三次到东北闯荡,在黑龙江淘过金,收过皮货,常年在山里生活;接触过“溜子”土匪,熟悉土匪生活;手里有了几个钱,27岁才回山东老家娶了媳妇。

1945年9月18日,在家乡山东参加了八路军的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进军东北的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参军后,当过炊事员、侦察兵、侦察排长;他当兵后的情况,家里一无所知,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1946年2月1日,他跟随部队进入海林街,改编为牡丹江军区第二团。杨子荣生前多次参加剿匪战斗,荣立过三次大功;尤其在杏树村战斗中,活捉顽匪座山雕,成为他生前最著名的英雄事迹。

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闹枝沟的剿匪战斗中,由于手枪被冻,击发无果,被土匪击中,壮烈牺牲,时年只有31岁。

杨子荣牺牲后,究竟是被谁打死的?一直是个迷团。混乱中,土匪逃脱,不知去向?

杨子荣牺牲地闹枝沟

杨子荣牺牲的细节是怎样的?

曾任牡丹江军区宣传科长、主持过杨子荣追悼大会的徐诚之,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情景。

杨子荣扣动扳机,枪没响,再扣,还没响;窝棚里土匪的枪响了

1947年2月,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大部分土匪被消灭,部分逃跑的残匪尚待肃清。2月22日,牡丹江军区二团得到土匪郑三炮在闹枝沟一带活动的可靠情报。团里便决定由杨子荣带两个侦察班和一个机枪班以小分队形式,采取边侦察边战斗——“侦打结合”的办法歼灭残匪。二团副政委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作者)认为土匪郑三炮不容易对付,便向军区请示要求亲自参战指挥,随杨子荣和小分队一起进山。军区领导批准了曲波的请求。曲波同杨子荣研究了作战方案,认为白天小分队行动在明处,土匪在暗处,部队行动目标大,根据以往打土匪的作战经验决定夜里行动。于是,曲波立即率杨子荣等30余人赶到闹枝沟。因天色已晚,他们落脚到一位打皮子(梳理皮毛)老人的窝棚休息。在烤火休息时,战士们开始主动检查武器,作战斗前的准备。因小分队行军走得急,没有带擦枪油,打皮子老人便提出可以用野猪油擦枪。

杨子荣根据情报和老人的指点判定了土匪活动的大致方向和地点。经过雪中急行军,23日天刚放亮时,他们在一个山坡上根据脚印找到了土匪藏匿的窝棚。这时,土匪郑三炮在窝棚里似乎听到点动静,便叫土匪马连德出外查看。马连德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就回窝棚了。这时杨子荣带头冲向窝棚,小分队战士孙大德、魏成友紧随其后,一脚将门踹开,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屋内传来土匪拉枪栓的声音,杨子荣立即扣动匣子枪扳机就打。可是没想到,枪没有打响,再打一枪也没有响,紧跟上去的孙大德的苏联转盘枪也没打响。这时,窝棚内匪徒的枪响了,杨子荣胸部连中三枪,晃了晃就倒在门旁,血流满身,想要说话,但没等说出来就停止了呼吸。战友们非常悲痛,所有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窝棚内开火。魏成友爬上了窝棚顶,顺烟筒扔进了五颗手榴弹,七名土匪,五死一伤一逃。前些年魏成友在世时,笔者曾特意问过此事,魏老说:“擦过野猪油的枪都没有打响,没有擦过野猪油的枪都打响了。究竟是因为用野猪油擦枪的原因,还是其他枪械故障,这么长时间也无法考证了,毕竟那时冬天的温度都在零下40多度。”

杨子荣是被谁开枪打死的?

其中一人叫孟同春,被判刑八年,1989年去世

开枪打死杨子荣的土匪叫孟同春,家住距杨子荣牺牲地约20公里的羊脸沟屯(现在是海林市柴河镇阳光村)。孟同春开枪打死杨子荣后,逃到牡丹江躲藏了一年后又回到阳光村。在海林杨子荣纪念馆内,陈列着杀害杨子荣的凶手孟同春1969年3月19日在公安机关做的口供:

“这时,我看到屋外那个人手里枪没有打响,我就随手从怀里掏出枪扣动扳机,‘叭’的一声,门旁边人就倒下了。”

孟同春夺门而出,趁着天还没有亮就逃走了。战士们朝他开了枪。

“我帽子上中了几枪,棉裤也打开了花,我没命地跑啊。”

在海林杨子荣纪念馆内,陈列着海林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25日《关于对历史反革命分子孟同春定案处理的批复》,上面写道:“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孟同春在党的政策教育下,主动地坦白交代了其反革命罪行。”

枪杀杨子荣烈士土匪孟同春,他居然活了80岁。

“文革”期间阳光大队开具的证明,证明孟同春就是打死杨子荣的凶手

杨子荣身中三枪牺牲,但孟同春只打了一枪,其他土匪谁打的另两枪,因都已炸死,也就无法考证。后因认罪态度较好,孟同春被判刑八年,出狱后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接受群众监督改造。1989年5月,孟同春病死在侄女家,终年80岁。

至此,烈士的英魂在历史的尘埃中封尘了20多年后,终于昭然若揭,有了定论。

杨子荣牺牲后,当时部队组织谁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他家乡有什么亲人?而他的家乡和亲人也不知道杨子荣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还以为他在外面“闯关东”。

解放后,杨子荣的家庭一直没有享受革命烈士家属优待。

直到有一天,媒体公开报道杨子荣的事迹,发表杨子荣的画像。杨子荣的母亲看到以后,惊讶地说:“这不是咱们家宗贵吗?”杨子荣的原名叫杨宗贵。

1973年在一位画家手里找到杨子荣生前唯一一张照片,最后确定杨子荣就是杨宗贵

1973年,一位画家贡献出杨子荣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经过核实,杨子荣才被证明是杨宗贵,杨宗贵就是杨子荣。

杨子荣31载的短暂春秋记下了他的大智大勇,半个多世纪来的蹉跎岁月数不尽对他的深情思念。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