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切身利益,备受公众关注。
在疫情发生之后,网络上就有很多关于今年高考会不会考到“疫情”的猜想搜索,尤其是针对公众所关心的高考大题——作文,不少媒体整理出的高考疫情作文素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那么,今年的高考到底会不会考“疫情作文”呢?学生又该如何备考呢?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考安排及相关工作回答记者提问,其中提到对今年高考的命题工作有何考虑时回答:
2020年高考命题将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着力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并综合考虑疫情因素和考生复习备考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命题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引导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01.
回顾2003非典和2008汶川地震的高考作文
1.2003年非典
2002年底非典开始肆虐中国,到2003年八月份最后一个非典疑似病人康复,注定这一年的高考也显得与以往不同,我们高考生测着体温进考场,完成了生命中最硬核的一场考试。
【全国卷·材料作文】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没有如考前许多人推测的那样以非典为写作题,而是一则寓言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北京卷·命题作文】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2.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全国卷·材料作文】汶川地震在五月发生,高考六月进行,很多人感觉从时间上来看根本不可能进入高考作文题目,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汶川地震赫然出现在当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目里!
【北京卷·命题作文】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综合以上两年试卷作文题目,结合历年高考作文出题规律,可知:
1. 高考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民生问题;
2. 高考题不会轻易让我们押中,常会出乎人们的意料;
3. 高考作文题目引导考生向善向美向真,引领精神舆论。
02.
今年的高考作文要如何备考
马上就要高考了。虽然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但是面临中高考的考生和家长依然会焦虑一个问题,高考的试题,尤其是作文题,会涉及到“抗疫”的话题吗?该如何去准备?
我们看一下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何郁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资深语文教师于晓冰给出分析和备考建议——
何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如果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体现此次疫情,那么应该怎么写?本文不谈具体写法——技法问题大家已经谈得很多了,而是重点谈几个原则:
合理引导,重在鼓舞士气
毫无疑问,此次疫情,我们损失惨重:许多人家破人亡,生不能抚慰,死不能送行;全国春运中断,大小企业几乎停摆……
疫情防控初期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令人担忧;网络上信息过载,真假难辨,令人恐慌;奸商坐地起价,发“国难财”,令人愤怒……但同时要看到,防疫抗疫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人和事,这是中华民族坚韧精神又一次发扬光大的体现,是这场战役的主旋律。
比如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警察、社区干部、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不惧风险伸出援手的普通菜农、企业老板……
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有胆有识、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他们并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重新认识。高三学生应该好好收集这些故事,写在作文中。
客观评价,重在辩证思考
首先,要树立正确认识疫情的态度。认识疫情,不是要一味写好人好事、唱赞歌,也不要整天唉声叹气,而是要学会合理、合情、合法地去看待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理性看待进与退、得与失。
其次,要学会“反过来想想”。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们论述一面之道理时,应该想一想:如果别人不同意我的意见,反驳我,那么我的观点还站得住脚吗?多反问自己,会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加合理,也有助于梳理作文思路,避免陷入思维或逻辑陷阱。
最后,辩证思考时,应该积极表达情怀。好的文章,不管是议论文还是抒情散文,总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该分析时就条分缕析、客观辩证,该抒情时就且歌且泣、以情动人。一味分析,文字难免枯燥乏味;一味抒情,又可能缺乏思想深度。如何把握这个度,取决于我们的写作内容和目的。
于晓冰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资深语文教师
无论是中考命题也好,还是高考命题也罢,作文命题都有“欲拒还迎”的色彩。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躲着,不和政治大事靠得太紧密,以免语文试卷变成政治试卷;另一方面,又要有意识地迎着,要能清晰明确地体现语文学科强大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这可不是近年才有的情形,只不过是近年来这种色彩更浓烈罢了。比如,200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为“喝彩”,生活中能喝彩得场合,可喝彩得人很多。要不要为抗击非典的“逆行者”喝彩?这就与当年的大事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想知道作文题是不是和抗疫有关,本质上是投机取巧心理在作祟,希望能够提前有所准备。但试想一下,如果作文题真的与疫情有关,大家都提前做了各种准备,甚至是“宿构”,那你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作文本质上是两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曰认识,一曰表达。两者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提高,都需要日积月累之功。尤其是前者,更需要如此,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认识的深入。没有认识的更深入,你就很难在考试作文中脱颖而出。
高考考生,在埋头于各种练习,各种试卷时,也要经常抬起头来,看看窗外的世界,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有一副大家熟知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千万不能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连“圣贤书”也不读,一头扎在卷子堆中拔不出来,那就得不偿失了。
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否会涉及到疫情?
我的答案是:会不会涉及到不在于命题人,而在于你自己。要多读、多思、多写,然后才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才可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渔船”。
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