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ESG与双碳 沈应时】2025年4月23日至24日,以“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召开。
作为“未来地球计划”的发起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表示,“‘未来地球计划’最重要的理念与实践是从学术和实际应用的角度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围绕“地球系统韧性”“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环球网对陈德亮进行了专访。
【人物档案】
陈德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成功开发并应用了客观的大气环流分类系统,精确量化了大气环流对区域气候、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
以下为专访全文:
环球网: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现象频发,您报告的主题是“复杂的地球系统:韧性和临界”,在您看来,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陈德亮:韧性指系统抵抗冲击并恢复的能力,临界则意味着系统可能发生不可逆变化。地球系统是属于科学定义的“复杂系统”,我们除了用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等研究地球本身之外,地球系统的发展应该更关注人类系统引起的全球变化问题,而气候研究是复杂地球系统研究的典范。复杂系统里面有临界动力学问题,系统在临界点附近会表现出鲜明的非线性特征,也就是突然变化。对于地球系统而言,它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过临界点时会产生很突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这是必须要研究的现象。
当前,气候变化正削弱地球系统韧性,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增强韧性以抵抗极端的变化。例如,我们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但极端天气会加剧可再生能源供应的脆弱性,如干旱导致水电短缺、风光发电受天气制约凸显能源系统韧性不足。而化石能源虽稳定,却加剧碳排放。增强韧性需多措并举:一是能源结构多元化,如“风光水储一体化”;二是基础设施升级,如能源互联应对区域性能源波动等。
陈德亮:目前看来,全球温控面临严峻挑战,1.5℃目标较难实现,2℃目标已成为努力的攻坚方向,在2℃目标下,我认为可以做两方面努力:
一是能源技术革新驱动低碳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体系替代化石能源,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占比。
二是系统构建气候适应韧性体系。鉴于温室气体长生命周期特性,已排放气体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持续影响地球系统。需建“预测—防御—恢复”三位一体适应框架。比如,强化风险预警能力,研发多灾种耦合预警模型,提升极端天气预警时效;提升重点领域韧性,针对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可逆过程,做好气候适应性研究。
最后,强化学界与政府及业界的沟通,为政府和相关业界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效率。
以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环球网: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治理框架?
陈德亮:国际合作可以从“数据共享”“算力整合”“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数据共享方面。气候研究、天气预测和政策制定需要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在这个角度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的全球合作,实现气候数据的互联互通。
算力整合方面。数据处理需要相关模型,如现在耳熟能详的AI大模型等,相关模型的研发、模型背后庞大算力的整合需要进行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方面。培养青年科学家是“未来地球计划”的亮点之一,“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一直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培养青年科学家。本次大会特设“女科学家专场”与“青年学者论坛”,我们要为以后的挑战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科研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环球网:“未来地球计划”强调跨学科、跨国界的协同合作。作为“未来地球计划”的发起者,您如何评价“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过去十年在整合国际资源、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成果?
陈德亮:在过去十年,“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工作卓越。十年期间,“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命,以推动科学探索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目标,架起了国际合作桥梁—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全球可持续研究与创新大会等,中国科学家在百余场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声音。至今,“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研究网络已有6个在中国设立了国际项目办公室。这些研究网络涵盖人类社会与健康等关键议题,为制定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提供科学支撑。
过去十年也是中国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阶段。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议题上,中国科学家作出重要贡献,如中国数百位科学家参与了IPCC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学报告的编写和评审,为科学、全面和客观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家连续五次当选IPCC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被采纳,已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良好范例。
此外,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排放、海洋科学,特别是碳平衡和碳排放领域研究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
以“未来地球计划”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环球网:本次大会是“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活动,主题聚焦“未来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您认为本届大会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哪些意义?
陈德亮:当前国际环境下,全球科学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诸多阻力。“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组织本次大会,让中国科学家以此为平台进行国际交流,展现了坚守科学无国界的信念。大会不仅是“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的里程碑,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我们要关心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要把地球维护好。
环球网:在未来,“未来地球计划”如何贯彻“协同设计、共同产出、共享成果”理念,促进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德亮:传统科研往往局限于学科内部,但“未来地球计划”强调多方协同。以空气污染治理为例,需联合工业界、交通部门、环境部门等多部门协调,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未来,我们会让更多的科学家、公众、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参与,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协作,将“科学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政策制定服务”的概念推广,使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最大化。
“未来地球计划”最重要的理念与实践是从学术和实际应用的角度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福祉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