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水“惠”半城 宜水修复记》的报道。
宜水,鄱阳湖水系抚河的一级支流,2022年从江西众多河湖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不到两年时间,宜水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夏日初临,宜水河畔水碧天蓝、草木葱郁,精致的水利风光与周边山塔、白鹭相映成趣。
“以前河岸边杂草丛生,水质较差,现在经过治理,水清了、岸也绿了,每天早、晚不少市民来这里散步、锻炼。”市民钱华建一家四口在江西省宜黄县(宜水)百花洲湿地公园草地玩耍,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幸福河湖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借鉴,我们最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宜黄县水利局党组书记陈美玉表示,幸福河湖的打造关键在于系统治理。
突破以往单纯的工程治理模式,借助河湖长制平台构建幸福河湖合力共建机制,15个政府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全流域治理,对不同领域的涉河基础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宜黄县一体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宜水流域内不仅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还有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棘胸蛙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这都给项目建设带来考验。
“以原生态河道为主,人工景观措施为辅”的“微创式”修复是宜黄县给出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人为破坏,维持河流原有形态,顺河势修整边滩、槽沟和深潭,在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维持河道原生态。
与此同时,宜黄县构建覆盖全流域的“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搭建数字孪生智慧平台,实现“一屏巡水”;探索“物业管、单位管、统筹管、智慧管”的管护模式和“以河养河”长效管护新机制,保障“宜水长清”;挖掘流域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提升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推动“河水兑现”。
自发源地神岗乡一“水”向北,宜水沿着原有河床蜿蜒流淌68.4公里,它所哺育的神岗、圳口、棠阴、凤冈等乡镇,生态持续改善,文脉日益深厚,经济伴河而兴,惠及沿岸群众12.21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一半以上。
“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棠阴古镇位于宜黄县城东部的宜水河畔,数十栋明清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在宜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带动下,这座千年古镇渐渐“苏醒”,游客越来越多。
宜水东岸的小河弯弯田园综合体内,数百亩辣椒、贝贝南瓜长势喜人,附近村民潘长才正忙着采摘、装车。“宜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启动后,解决了沿岸田地灌溉用水,吸引了山东寿光、福建等地客商来此投资种植蔬菜瓜果、中草药及水稻制种,带动7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陈美玉说。
从治水、理水到亲水、兴水,宜水幸福河湖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也繁荣了河岸经济,不断见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