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沾边·465》贵妇所爱

静笃君按: 这种魔汤的玛雅语原名叫作xocolatl,意为“苦水”,其实就是巧克力chocolate

静笃君按:这种魔汤的玛雅语原名叫作xocolatl,意为“苦水”,其实就是巧克力chocolate。(虚极子《人肉料理与极品魔汤》)

热巧本是玛雅人发明的“魔汤”,喝了这种汤可令人神清气爽、兴奋异常,因此这汤也略具致瘾性,故称“魔汤”。阿兹特克人从玛雅人那里学会了种植可可以及制作巧克力魔汤,对阿兹特克人来说,这种汤还主要是针对男生才会发挥魔力,他们相信“热巧可催情”。大约在1520年,可可豆被征服者带回了西班牙。十七世纪,热巧克力风靡西班牙,人们对热巧的执迷甚至超过了对咖啡的不悟。如今,我们还可以从西班牙巴洛克艺术黄金时代代表画家德·苏巴朗(F. de Zurbarán,1598-1664)的作品中,看到当年炙手可热的巧克力魔汤的身影:

▲ 油画《柠檬、桔子和玫瑰》(1633)

西班牙巴洛克艺术黄金时代画家德·苏巴朗 作

现藏于帕萨迪纳诺顿·西蒙博物馆

德·苏巴朗的这幅《柠檬、柑橘和玫瑰》(1633)静物画向观者展示了三组物体:一盘柠檬,一篮柑橘,一朵玫瑰伴一杯饮料。画家将三组物体置于深色背景前,每组物体彼此等距分离,暗示着“三位一体”。画中那白色的的柑橘花象征着圣母的纯洁无瑕;柠檬是代表复活的果实,象征着生命力;那一朵无刺的玫瑰则象征着圣母无染原罪。而关于与玫瑰相伴的那杯神秘饮品究竟是什么,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杯清水——代表童贞女马利亚的圣洁,也有人说它是一杯热巧克力。

▲ 油画《柠檬、桔子和玫瑰》(1633,局部)

西班牙巴洛克艺术黄金时代画家德·苏巴朗 作

现藏于帕萨迪纳诺顿·西蒙博物馆

之所以说它是一杯热巧克力,根据的是器形。这种纤细而略带仰钟形的撇口深腹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典型的热巧杯,法语称为Trembleuse,西班牙人叫它Mancerina,这个概念有时也特指杯子所带的以防倾倒的配套盏托。这种杯子最初是中国产的外销瓷,待德国迈森掌握了烧制硬瓷的关键技术并于1710年建立了欧洲第一家批量生产本土瓷的手工作坊之后,欧洲各地也开始模仿中国瓷器的样式与纹饰烧制热巧杯。

▲ 热巧杯(清乾隆)

现藏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 油画《热巧克力》(1770)

西班牙画家梅伦德斯(L. E. Meléndez,1716–1780)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欧洲自产热巧杯(约1730)

现藏于列支敦士登博物馆

此时的热巧克力,已经不再是墨西哥人专为男性准备的“催情魔汤”了。因了那满满的甜味,热巧克力多为欧洲贵妇所爱。由此看来,德·苏巴朗画中的那一杯热巧克力,加上与之相伴的那一朵淡粉色的玫瑰花,就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它们也有可能指向一位神秘的西班牙贵妇,而不是圣母马利亚。那么,画中这杯热巧究竟是献给谁的呢?

▲ 法王路易十三与奥地利的安妮成婚(1615)

法国肖像画家夏莱特(J. Chalette,1581-1643)作

现藏于图卢兹奥古斯汀博物馆

提起热巧克力在欧洲的流行,不能不提一个女人,正是她将热巧克力从西班牙带到了欧洲其它国家,这个女人就是奥地利的安妮(Anna von Österreich,1601-1666),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娘亲。安妮生于马德里,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之女,她的母亲是奥地利的玛格丽特。1615年,这位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热爱戏剧和舞蹈的文艺女青年从比利牛斯山脉的那边来到法国,与法王路易十三成婚,这一联姻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更是将热巧魔汤带到了法国,之后很快风靡意大利、英国、荷兰、德国和瑞士,从此欧洲迎来了热巧克力的黄金时代。

那么,在这个热巧黄金时代,又有哪位艺术家因了这杯炙手可热的甜水而遐迩闻名呢?请见下文。

下期预告:热巧姑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