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3月3日电(记者郑昕、张晨俊)如果不是自己用手比出了数字,外人绝难发现眼前这位听力残疾人咖啡师呼楠已经39岁。脚踩高帮帆布鞋、将鸭舌帽反戴的他,左手轻轻摇动拉花壶,在咖啡杯里拉出鲜花图案。
呼楠正在操作台内制作一杯咖啡。 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无声的世界可以更专注”,呼楠把做好的咖啡放在印有这句话的餐巾纸旁。经营一家咖啡馆原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现在他盼望更多残疾人能像他一样融入社会。
春日暖阳洒进古城西安,顾客三三两两走进市中心钟楼附近的这家咖啡馆,点单时或用手指着墙上菜单,或把想喝的品种敲在手机上。留着络腮胡而被称作“大胡子”的呼楠眯着眼睛凑近确认后,比出“OK”手势。
这是西安“无声咖啡师”公益培训项目带动的第二家门店,呼楠是合伙人。把收藏的30多盘磁带摆在橱窗边供顾客怀旧,是他对于这100多平米充满科幻感空间的巧妙中和,就像咖啡与牛奶、果汁甚至美酒的混搭,激发出别样的风味。
呼楠(左)正与同事寇懿帆在交流。 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两岁的一场高烧后几乎丧失全部听力,呼楠长大后戴上助听器能听到微弱的声响,不想让美好旋律从脑海中消失,他收藏起磁带。这般对生活的热爱,让从西安美术学院特教专业毕业后的他,在2019年成为西安最早接受培训进入咖啡馆工作的听力残疾人之一。
“我喜欢做咖啡,这个工作长久又稳定。”耳戴助听器的呼楠通过阅读唇语理解记者的提问,再用模糊但坚定的声音回答,还会把目光转向孙宇,请他帮忙复述。
孙宇是“无声咖啡师”项目的发起人之一。2019年,经营咖啡馆的他在一场社区交流活动中接触到听障群体,得知有残疾人想要从事咖啡制作,便同当地残联、公益团体合作免费开班授课,至今已培养出120余名学员,其中超过20人已供职于当地咖啡店。
孙宇(屏幕旁)正在给听力残疾人进行咖啡知识培训。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起初只想着帮助听力残疾人多学一门手艺,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职业,并且做得还不错。”孙宇说,他们起初没有教材,更不会手语,但就是感动于听障学员的专注,想着即使手把手也要教会他们。
他观察到,听力残疾人咖啡制作手法扎实,操作流程把控一丝不苟。不过只有被实际经营中的工作强度和节奏考验过,才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咖啡师。
和第一家开在写字楼以老顾客居多的无声咖啡馆不同,这家店位于游人如织的市中心,担心听障店员忙不过来,孙宇请来一位自己带出来的咖啡师做店长。
“别看我们这家店才开业几个月,但常常特别忙,都是组团来店里‘打卡’的。”比呼楠小将近20岁的店长寇懿帆说。
呼楠表示,刚在咖啡馆工作时,遇到有顾客问询,他总是指一指嘴巴,把解答任务推给别人。从躲闪回避到大方交流,他需要心理上打开自己,也借助了不少智能软件与设备。比如手机能帮他交流,还能完成以前不敢想象的收发快递、订餐送餐等。
呼楠制作出的一杯香浓咖啡。 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中国有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30%。在听力残疾人交流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当下,中国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向善向上的力量,为他们的“无碍”交流搭建科技桥梁。
国内一家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发企业的产品经理李伟光告诉记者,公司2019年上线的代接电话智能应答产品已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近期推出的免费“爱听助理”程序能在实时通话中识别出不同行业的180多种来电意图并自动应答。
“我现在教学或交流时也会带着辅助设备,连上电脑,说话内容就在屏幕上一目了然,与残疾人交流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孙宇说,几乎每位听力残疾人的手机上都有辅助软件,沟通障碍正被逐渐消弭。
“这些年,我不仅看到走上工作岗位的听力残疾人越来越多,也看到光顾咖啡馆的残疾人不断增加。”孙宇说,“(顾客)看到店里有和他们一样的人,就有了认同感和安全感,走进这里,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