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 星期四 重庆—北京
流浪了六天之后,今天要回家了。8点钟起床,收拾好行李坐在房间里等着邢亮来接我。今天不在酒店吃早餐,小帅建议我们去吃板凳面。来重庆很多次了,基本上每次都要吃一碗板凳面,原因无他,好吃,喜欢。辣油香,面也香,就连垫底的圆白菜也好吃。按照顺风123总厨邢亮的说法,就是因为人家红油调的香。重庆小面千百家,每家都是自己调红油,辣椒不同,香料比例不同,油不同,以及原料之间组合比例的不同,成就了重庆小面的美妙滋味,板凳面是我最喜欢的几家之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人说也可以叫做花坛面。以前是面条放在高板凳上人坐在小板凳上,现在高板凳没有了,只好放在花坛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陈晓卿老师曾经对重庆小面说过一段特别著名的话:“重庆小面有两种,一种是重庆小面,一种是开在外地的重庆小面。”陈老师这句话有一些调侃的意思,但也确实点明了重庆小面的当地属性,离开重庆这一方水土,很难吃到重庆味道的重庆小面。地方风味有它的本根性在地性,离开了那一方水土,滋味一定会有变化的。
总听到有人说北京的川菜味道不正宗,总是吃不到在四川重庆吃到的那个味道。这与人们抱怨外地的重庆小面没有重庆当地的好吃是一样的原因。拿北京来说,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花椒辣椒从四川重庆运到北京,四川年平均总降水量为918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0~80%。北京呢,年平均湿度是55%,还达不到四川的平均值,年平均温度在11-13°C左右,2018年降水量是575毫米,也比四川少了许多。二者相比,北京属于干燥地区,空气中含水量少,四川的辣椒花椒运到北京,水分就会大量流失,平均要流失20-30%,水分流失,味道自然会有变化。在北京用同样量的原料做出的菜肴,味道肯定与四川当地不一样。
小面也是这样的道理,在重庆小面是深入到重庆人骨髓里的东西,不仅原料质量好,在调制过程中还有重庆人对辣椒、花椒、菜油和各种香料的那种感应,这种感应已经融汇在重庆人血液中,成为他们味道基因的组成部分,非是在那个地方生活生长的人能够体会完整的,所以才会有重庆小面和外地的重庆小面之分。
正点落地北京,回家收拾好行李换了衣服就去了泰富酒店,参加“北京泰富酒店2019艳遇—春哥夏语泰董你春夏臻享美食鉴赏”活动。这是泰富酒店联合大董做的一个美食品鉴会,也是第一次和大董联手做品鉴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品鉴会气氛热烈,觥筹交错间见识了美食,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屈浩老师在发言中说:大董烧海参成功原因就在于大董在工作学习中能够“最大的努力学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学进去说的是拜名师,认真学习体会师父的技艺,学深学透学到精髓;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尊重传统又要突破传统,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创新的勇气和眼界。正是因为大董学的进去又打得出来,才有了今天大董企业的辉煌,才有了“大董意境菜”的诞生。言简意赅,醍醐灌顶,屈浩老师高人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段誉介绍菜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董和屈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