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東陽枕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战国时代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之说。布枕、木枕、磁枕、竹枕、玉枕……这些枕头都为人们所熟知。“枕头顶”是满族民间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遗产。从能够找到和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民俗学家和研究人员有着大同小异的看法。
在长白山满族人家,当年的炕琴上都摞放着布枕头,近处细看,枕头的两头无不绣花纳朵,十分艳丽,为木屋生辉。这些枕头和枕头顶刺绣都出自新婚的媳妇之手,是娘家的陪送。这是满族婚俗文化的艺术产品,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的部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传世佳作很多。这一艺术品类的形成,与满族的婚俗、生产、文化和居住地的生 态、气候有密切关系,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
当满族的先世们还在白山黑水间过着渔猎生活时,使用的枕头还是用圆木制做的。起初,全家人都枕在一根圆木上,晚间睡觉,只要有一个人翻身,全家都被惊动,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把一根圆木截成数段,各枕各的。为防圆木滚动,便将着炕一面削平,把头枕面修光。木枕多采用桦、椴等软质木制做。一些心灵手巧者还将木枕两端用刀刻、用火烙出各式图形。这种古老的木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凤城、岫岩山区一些比较贫困的满族农家还可以见到,尤其是在单身者家中更为多见。
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及其先人,由于天气严寒,人们要住火炕,盖棉被,枕头也要起到御寒的作用,于是产生了用棉布缝制的枕头。
这种布枕头也有许多种类:方枕、对枕、扁枕、空枕、凉枕、二人枕等。为了装饰这种布枕,就在两个堵头绣花纳朵,于是就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枕头顶刺绣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针法繁多。
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流传十分广泛,至今遗存尚多,这是因为满族有着独特的婚嫁习俗。这一习俗,促进了枕头顶刺绣的繁荣。
从前的婚俗是:姑娘结婚时,十分看重娘家的“陪送”,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枕头顶刺绣。那时的女孩,无论贫富,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邻里年龄相仿的姑娘常常聚在一起,替样、描稿、纳纱、穿锦、互相薰习。至结婚前要绣十几对、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结婚时,“男家届所订吉日先一日为安柜箱,杀猪搭棚,张灯设彩,鼓乐奏于门,酒肴置于厨,女家或用车载,或用人抬,将妆奁包封舁送男家,谓之过嫁妆。”(《海龙县志》)枕头顶则绷在一个大苫单上,称为“枕头帘子”,男家接到嫁妆后,一一布置于洞房中,特别是枕头帘子要挂在显眼之处。
结婚这天,双方亲朋、邻里都来“赶礼”,洞房变成了一个民间刺绣的个人展览。“红男绿女咸来瞻仰,不夸刺绣好,只称活计高” (《海龙县志》),往往以此来品评新媳妇的勤勉与灵巧,甚至对确定她在夫家未来的地位起着奠基的作用。
对婆家的至亲密友,新娘要赠送一对枕头顶作为“见面礼”,妯娌之间,还要互相串换枕头顶,以为纪念,这小小的刺绣又成了亲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
新婚后,炕琴之上整齐的被格,红红绿绿;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余下的若干枕头顶则珍藏起来,作为新娘的纪念之物。有的则在将来儿女长大成亲时,作为家珍相赠;有的在年老临终时将枕头顶随葬或一起火化。可以看出,枕头顶刺绣在满族妇女的一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由于这具有浓郁乡土气和民族特色的婚俗,使满族的枕头顶刺绣花艺术得以繁荣和发展,并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部分。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区,由于天气寒冷,长白山区满族的枕头是布缝的,称之布枕,两个堵头要绣花、纳朵,于是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满族的枕头顶刺绣品类繁多、针法多样,主要针法有纳纱、缎绣、编纱、补绣、包绣。并且绣工精道、流传普遍,由于地理的因素、民族的因素,使满族的民间刺绣艺术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产生了光彩夺目的枕头顶刺绣艺术。与中原其他民族的同类绣品相比,毫不逊色。
当年长白山区满族人家的女孩要从小学习绣嫁妆,绣枕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至结婚前要绣十几对,甚至几十对枕头顶刺绣,要绷到一个苫布上,称之“枕头帘子”。由两人挑着从娘家抬到婆家同时沿街展示,并挂在洞房最显眼的地方,任参加婚礼的亲朋品评。新婚后,炕琴之上 正齐的被格,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这枕头顶刺绣要作为亲朋、妯娌间的 高贵礼物,可以看出满族枕头顶刺绣在满族妇女一生中的重要位置。由于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婚俗, 使满族枕头顶刺绣得以繁荣与发展。
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