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陶勇 投身公益愿天下无盲

陶勇重返手术台

陶勇参与公益服务

陶勇

青年医生陶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他多年来持续开发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相关内容写进眼科学教材,帮助数以十万计的疑难眼病患者找到病因。他恢复门诊后提出“天下无盲”的职业理想,为年轻医生树立榜样。他持续推进光盲计划,建立视障人群“防”“治”“助”公益体系。2024年,陶勇当选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曾几何时,不少患者因未能及时确定葡萄膜炎的病因,导致失明。而如今,在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等专家的努力下,及时明确葡萄膜炎病因的检测技术已推广到全国24个省份1100多家医院,10万多名疑难眼病患者获益,挽救了无数人的光明。

2020年,陶勇医生在一场恶性伤医事件中手部遭受重伤。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3年后重新走上手术台。这个消息发布后,“陶勇重新拿起手术刀”立即登上了网络热搜榜。

在走出阴影的同时,陶勇也不断扩展着自己的公益事业。他希望以此让医学更有温度,也让自己能够更加回归初心。近日,南开大学一名年轻医学生跟随陶勇的脚步走上眼科医学公益之路的消息,引发网友的热议。对此,陶勇表示,能成为年轻人成长路上的见证者,对他来说是欣慰,也是鼓励。他也期待着公益之心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蓬勃成长。

改进检测技术10万余名患者受益

1980年,陶勇出生在江西南城县一个普通家庭中。小时候,有一次母亲患上沙眼,他跟着妈妈一起来到江西南昌的大医院看病。看着医生给母亲上药之后,将眼睛里密密麻麻的石头一点点挑出来的那一刻,他感受到眼科医学的神奇之处。“我当时非常惊讶,一方面是惊讶于人的眼睛里居然还能长出石头,这件事激起了我对于人体奥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经过医生治疗,妈妈的眼睛不再感觉磨着痛了,这让我觉得医生好厉害,我也想要当一名眼科医生。”

1997年,陶勇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10年后他博士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正式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从医后,陶勇专注于眼底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他注意到很多不幸的患者,都是因为一种名叫葡萄膜炎的眼科疾病导致失明。这种疾病属于眼科的疑难问题,当时从事相关研究的医生并不多。

他说,曾经有一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后,眼底出现了一些病变,“当时医生们就此开始讨论,有人认为可能是排异引起的,这种情况下要在局部多使用激素。但另一部分专家认为可能是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这种情况下不但不应加大激素,反而应该使用其他药物。如果我们能够及时了解病因,就能对症下药,最大程度保护病人。但当时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让我感到很难受。”

为了解决葡萄膜炎给患者和医生带来的困扰,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发现病因的检测方法。从2011年起,13年来陶勇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从最开始可以检测4种病原,到后来一次可以检测21种,再到现在通过新技术,可以同时对上万种病原进行检测。检测的提速意味着大量患者可以及时明确病因,保住他们的光明。

陶勇说,如今这套检测技术已经通过朝阳医院科创中心,推广到全国24个省份1100多家医院,帮助到10万多名疑难眼病患者。这一切得益于陶勇和研发团队十多年来反复进行的实验积累,“我们测试了几千个样本,最终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克服困难找回自己重新拿起手术刀

就在陶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时,意外却突然降临了。2020年1月20日,陶勇遭遇了恶性伤医事件,头部、手部受到重伤,经过两周救治才脱离生命危险。为患者做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曾是陶勇的天职。但这次伤医事件重创了他的左手,很多人担心,陶勇未来会和手术无缘了。

虽然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陶勇努力走出阴影,出院不到一个月,他就恢复了在医院的门诊,再次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职责。2023年,陶勇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一张照片,照片中他身着手术服,全身心地投入到手术之中。

那个患者们熟悉的陶勇,再次回到了手术台上。“陶勇重新拿起手术刀”的消息,也登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

谈起重回手术台的经历,陶勇感慨万千。他回忆说,其实受伤后,他也曾担心自己的医生生涯将告一段落,未来要适应另一个生活方式,这种不确定和迷茫的感觉,曾让他非常畏惧。

他提到一名2011年接诊过的白血病患者给他的鼓励。当年来就诊时,这名患者刚刚结婚不久。在接受移植手术后,这名患者眼睛出现了问题,经过检查,陶勇在他眼睛内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病灶。

“其实当时我也不确定病因,给他治疗是存在风险的。但我知道如果不去尝试,他几乎是一定会失明的。我跟患者进行了沟通,决定冒一次险。经过化验,我们发现病因是一种病毒。我给他打了针,保住了他的视力。”陶勇说,在遭遇伤医事件之后,这名患者给他发来了微信,讲起了后来的情况。

陶勇回忆说:“这名患者讲,接受我的治疗后,他开了一家餐馆,如今每天都有很多生意。他还给我发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在开心地跳水。他对我说,如果当时我没有冒险为他治疗,他最终会失明。那样的话他可能会选择轻生。因为他不希望刚刚结婚的妻子去照顾他这样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患者的话给陶勇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意识到这就是医生的意义所在。而他也可以克服遭遇的困难,最终找回曾经的自己。

参与公益为盲童拓展未来之路

除了研究和手术,陶勇还尝试在更广阔的公益世界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早在2009年,他就参与到了国家卫生部门组织的“健康快车”活动,登上火车,到偏远地区去为患者免费做手术。

陶勇说,在他看来,医疗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在繁忙的科研活动中抽出时间去做公益,也是回归初心的一种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医学变得更有温度。”

在一次随“健康快车”到新疆巴州看诊的过程中,陶勇接诊了一名维吾尔族老人。“老人之前不知道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解决,以为人老了就会瞎。经过手术,视力恢复了,老人真诚地向我表达谢意,那种表情、那种状态,让我感动。”

2020年11月,陶勇和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携手,创立了“红十字彩虹志愿服务队之北京朝阳医院光明天使分队项目”,志愿者们在朝阳医院为患者提供导诊、挂号、取药、送检、维持秩序等服务,解决就医难题。

陶勇介绍说,如今志愿者中有大学生、也有退休员工,还有一些是曾经的患者家属。

近年来,陶勇又开展了新的公益活动,将“天下无盲”树立为职业理想。陶勇说,其实很多年前他就会去帮忙组织盲校的孩子

们体检,“那时候我就发现,这些视障儿童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看不见,但并不消极,他们很多人爱聊天,不少人似乎是天生的‘段子手’。当时我就想,如何能够发挥出这些孩子的特长呢?”

后来,陶勇遇到了多名专门从事主播、配音等工作的老师,“他们也很有爱心,大家就决定一起为这些盲童做小主播方面的培训,训练他们的发声技巧,让他们能讲出更加动听的故事。这样盲童们的未来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正如陶勇所说,多年来的努力正在不断收获着成果。今年9月4日,南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该校学生吴卓桐在读高三时,被陶勇医生的事迹所震撼,不但将陶勇的故事写进了高考作文,还选择了眼视光医学专业就读。在就读期间,吴卓桐与团队一起成功制备出3D打印人工角膜,并受聘为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大学生宣讲团联盟”负责人。2023年5月,吴卓桐在作近视防控联盟工作报告时与陶勇医生同台演讲,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陶勇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在那次同台演讲时,他感受到吴卓桐是一个活跃又有情怀的医学生。“我相信,上天会对每一个想要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抛出橄榄枝。我很有幸能成为年轻人成长路上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欣慰和鼓励。”

本版文/本报记者屈畅实习生陈蕊统筹/孙慧丽

人物对话

用医学和公益回报家乡

北青报:你对于眼科疾病最早的认识来自哪里?

陶勇:那是我在江西老家的时候,我从小就听母亲讲她奶奶的故事。妈妈对我说,她的奶奶因眼疾失明了,在家走路都得扶着床边走,但老人家仍努力给孩子们喂饭,把我妈妈拉扯大。

这是我对于眼科疾病最早的记忆之一,我听着母亲的话,想象着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一位失明的老人在里面一边摸索着,一边照顾孩子的画面。这个画面也激励着我后来走上了眼科医学的道路。

北青报:童年的经历,对于你后来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陶勇:小时候,妈妈曾在新华书店工作,我常常去新华书店看书。那时候读到了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小说中,有一位“段皇爷”,可以用擅长的“一阳指”救人,但这样做的话,他会非常虚弱,付出很大的代价,以至于“段皇爷”的几个弟子会劝他不要去救人。

那时候我就留下了一个印象,救人这种事可能是要付出牺牲的。后来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也会想到以前读过的书,从中获得了力量,帮助我走出阴影,回归光明。

北青报:你后来如何用医学和公益回报了家乡呢?

陶勇:2009年时,我乘坐“健康快车”回到了家乡江西。在火车上我遇到了一名患有晚期白内障的阿婆,阿婆腹部长了肿物,生命已接近尽头,此时给阿婆做白内障手术的难度很大。我当时也会犹豫要不要给阿婆动手术,但阿婆用方言说起一句话,打动了我。

阿婆说:“我想亲手给自己做件寿衣。”阿婆的丈夫和儿子多年前离世了。而当地有风俗,认为如果去世时能穿自己亲手做的寿衣,死后就能见到去世多年的亲人。我理解了老人的心愿,决定为她做手术。术后老人的视力恢复到了0.6。

后来我得知,老人在术后没多久就离世了,但在去世之前,她给自己做了一件寿衣,并托人告诉我:“谢谢医生帮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件事是让我最感动的事情之一。

新闻内存

去年北京各级医院志愿者共服务36万余人次

多年来,北京医疗系统的公益活动和参与者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有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参与到了医疗公益志愿服务的行动之中,让首都的医疗环境越来越好。

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引领百余个集体,组织带动3万余名志愿者,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北京卫生健康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千余个项目,为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各级医院组织630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健康义诊、导医导诊、科普宣教、心理关怀、社区报到等多种志愿服务工作,共计服务36万余人次。7000余名首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采血点周边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和健康常识,为献血者细心讲解献血前后注意事项。“青春红丝带”艾滋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时长6184.5小时,增强了公众防范艾滋病意识。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