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匠人”周皓:感恩的心是他铸造利器的强大力量

在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钳工高级技师周皓谈及他的工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心中的感恩之情。

周皓19岁从普通技校毕业后,他心里就有一股劲:“我没考上好学校,让父母失望了。我心里就是抱定一个目标,要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优秀工人。”因此,1999年至2015年,周皓在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机械制造公司工作期间,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对于钳工所需要的的技术本领,他认认真真地跟师傅学习技能,主动找活干,下班还找来相关书籍进行钻研,成为同龄人眼中的“傻小子”。

年轻毛头小子周皓的刻苦学习精神,也让厂里十几位老师傅备受感染,他们都悉心将身上的本事都教导给他。于是,周皓在工厂两年内就从初级技工晋升为钳工技师,另外他还熟练掌握车、铣、刨、钻、镗等多个机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

周皓对公司给与他学习、工作的机会一直都心存感激,即使是在公司效益不好的时候,他也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完成各种工作,经过他手加工改装的设备,合格率达100%,使用寿命也更长。周皓也被“老东家”称为“建厂70年来唯一一个所有设备都会操作的工人”,收获“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

2016年3月,希望在技术领域再突破的周皓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成为一名维护深海科考装备的钳工。对于新的工作机会,以及领导对自己家庭的照顾,周皓心中充满着感恩之情,决心要做出成绩来报答。

当时,他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陆地机械与深海设备相比,虽然工作原理相通,深海设备要应对低温高压的极端环境,对材料衔接的密封技术和抗压性要求非常高。”每个零部件在万米以下海底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在小拇指指甲盖上放了一辆轿车”,加工难度更大。

为了尽快掌握新技术,周皓在实验室时常加班到天亮,他还借来各种深海装备的技术资料,争分夺秒地仔细研读。这种拼命的学习精神让他3个月就对各种技术了如指掌,也让他得以在2016年6月,参加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船首航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渊科考时的随航保障任务。

三次远赴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对天生晕船的周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他在起航的头7天里甚至吐到肚皮抽筋。但当装备出故障时,他必须要强打精神全身心投入解决问题。其中一次深渊科考,太平洋上极其恶劣的海况损坏了不少设备。而当时科考船上没有现成的零件和机加工设备,怎么办?紧急之下,周皓拆下了10毫米厚的不锈钢电子舱盖板,用纯手工打磨的方式,花了将近40个小时,一点一点将钢板磨成一个全新的零件,深海仪器终于被修好并成功布放。

在国产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总装工作中,水平尾翼轴承基座由于焊接变形安装后转轴无法旋转,最终是周皓提出修平法,经过4天手工修磨才调整成功,得到总设计师胡震等专家的高度认可,入选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谈到自己的工作,周皓表示,“在机械行业里面,从来就没有差不多就行了。我始终认为,差不多就是差很多。”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周皓手工加工的零部件精度达到0.003毫米以内,成为一名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的高技术人才。“有周技工在,我们出海科考就很安心”,跟周皓合作过的很多科研人员都对他赞不绝口。

周皓兢兢业业工作20多年,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为中国深海科考创造多项纪录、国产深海设备突破万米挑战保驾护航的“深海匠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还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相较于荣誉,周皓表达的更多是对于工作的感恩之情,“我没有多么伟大,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学了那么久,如今能有一个岗位发挥我的技能,这对于我来说,比任何的荣誉更重要。”

2021“未来中国·工匠力量”《智慧蓝领》大型线上直播节目第一季邀请到四位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大国工匠来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与精湛技艺,节目将采取嘉宾演讲、主持人问答的形式,围绕“挖掘精益技能,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展示技艺技能,传递工匠精神。

四位工匠分别是在万米马里亚纳海沟为深海科考队作设备保障的“深海匠人”周皓、巧妙搭建世界最大“天眼”FAST的“空中拼图”匠人周永和、摸索出以自己名字命名桥吊法的“桥吊状元”竺士杰以及88岁高龄仍坚守在壁画与彩塑修复第一线的“壁画医生”李云鹤。他们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爱与执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