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20日早晨,马尼拉空军基地
大西泷治郎中将(海兵40期,1891.6-1945.8,时任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对以关行男大尉(海兵70期,1921.8-1944.10)为首的24名飞行员说到:“现在日本处于危机之中,能够挽救日本的不是大臣,不是军令部总长,不是我这样的长官,而是像诸位一样纯真有力的年轻人,遗憾的是你们不知道你们撞击的结果,但是天皇陛下知道,请诸位代表一亿国民,拜托了。”
图1. 大西泷治郎海军中将,海兵40期,时任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
图2. 关行男大尉,海兵70期,时任第301航空队队长
神风常常是被认为愚蠢和无意义的,每当我们提到神风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会浮现一架日本飞机冒着漫天的炮火冲向美军的画面,但在美军的报告中指出,实施神风作战使得日军实际上损失了更少的飞行员,神风特攻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图3. 神风攻击后的一片狼藉
效率计算
为了知道神风特攻到底有多大的效果,我们在这里将其与常规的攻击方式作比较。基于1944年和1945年的数据Norman Frideman进行了一些计算,关于在常规攻击和神风特攻两种情况下的攻击效率。(此段关于攻击效率的计算数据援引自Norman Frideman的《Fighters over the fleet》)
根据美军方面的数据,在一波常规攻击中,会有60%的日机被舰队上空的护航战斗机击落,剩余40%的日机中会有三分之一被防空火力击落,在日机突破层层阻拦后,发动攻击的命中率仅有15%。
具体点说就是,假如有100架飞机发动进攻,那么他们能取得的命中次数为:
100×(1-0.6)×(1-1/3)×15%=4次而且会损失掉大部分飞机,只有大约27架可以返航
而在神风特攻中,同样会有60%的日机被舰队上空的护航战斗机击落。由于神风飞机在面对防空火力的时候基本不做规避机动,飞行员的素质也十分低下,因此我们假设神风飞机有50%的几率被防空火力打掉。不过在突破防御后,我们假设神风飞机拥有100%的命中率(当然实际行动中命中率会稍低一点)
那么假如有100架飞机发动进攻,他们能取得的命中次数为:
100×(1-0.6)×(1-0.5)=20次无一返航
也就是说神风攻击在战损比的角度上其实远远比常规攻击有效。
攻击特点
“对于大多数神风特攻队员来说,这是大概是他们的第一次出击也是最后一次。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不断报告有多么容易去打下敌机……没有规避动作(No evasive action)成为了飞行员报告中的常用句。”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特攻队员都是下定决心要去死的,在遇到防空火力时就会有着不同的表现,正常的飞行员一般会规避防空炮火或者取消攻击,而神风飞机会朝着火力密集处直冲而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二战时期的防空火力主要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驱散它们或对其形成干扰。但神风不会规避猛烈的防空炮火。此时舰只上装备的20mm厄利空不足以制止他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40mm博福斯也无能为力,因为对神风飞机而言,炮火或许会使飞机丧失战斗力,但只要飞行员还可以控制,便会造成伤害。
图4、5、6. 为一架命中英国太平洋舰队“不挠”号航空母舰的神风飞机,该机在撞击前被反复命中并起火,但最终还是完成了撞击,只不过被装甲飞行甲板弹开
2.因为神风只是单程飞行,所以很多航程不够的飞机也可以用来进行特攻,如老式的双翼教练机。
3.通常情况下神风飞行员的训练程度很低,也就是说他们所需的训练时间和资源更少。
4.神风飞机造成的损伤更加严重,无论是所携带的炸弹,机内燃油还是飞机本身都会给目标造成伤害。
攻击战术
在1944年的一连串战斗中,日军意识到将一大批飞机集中起来对美军舰队进行打击的办法在美军极其有效的防空面前毫无用处。因此日军在冲绳岛开始应用大规模的神风特攻。日军了解美军雷达的缺陷,知道舰船在面对头顶正上方和低空的攻击时最为脆弱。
同样,美军的战斗机指挥系统也有缺陷,其实就是一张标有敌机高度,速度和航向的地图,从而派出战斗机拦截,但这种拦截方式需要来袭的攻击机编队保持一定的航向,但当神风飞机在接近美军舰队的时候会大幅改变航向和高度,使得美军难以判断并派出战斗机拦截。当遇到拦截时会散开并且利用云层掩护。
简单的说,日军通过不断改变的航向和分散的大规模机群有效限制了战斗机指挥系统和战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 , CIC)的能力。CIC的管理者得兼顾图表上的不同目标,而一个人只能追踪一定量的机群信息,并保持信息不断更新,这时把战斗机派去消除最大的威胁就很重要。
在把目标交给战斗机引导员前,他要决定哪个是最有威胁的。花在测绘和信息利用上的时间随着更多分散袭击的出现而不断增加,在CIC里的这些人无从知晓他们认知的情况有多准确,有时认知和实际情况严重脱轨,已经无法作为指挥战斗机的有效基础。
图7. 战争后期大量零战被用于神风特攻
在理想状态下,一次大规模的神风特攻会有战斗机护航并且包含一些常规攻击飞机。例如第一次菊水特攻有355架特攻机,同时也有344架常规攻击机。一位美军军官回忆说:“日军的战术让美军的指挥官相当棘手。每当日军机群受到攻击便会分散开来,以放弃编队相互支援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自杀攻击。
图8. 二战时期的雷达-战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一幅垂直图,展示着不断变化的情况。改图于1956年摄于“兰道夫”号航母,与战争期间使用的型号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雷达哨舰
在冲绳战役中美军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堂课便是关于雷达哨舰的应用。雷达哨舰通常是远离舰队的驱逐舰,负责延伸舰队的雷达探测范围,利用其雷达来预警敌机来袭并引导己方战斗机,美军以最快的速度改装了24艘驱逐舰,并为她们装备了测高雷达。而其余没有接受改装的驱逐舰则在舰队和日军基地间进行警戒。
这些雷达哨站的火力不断增强,最终标准化了每个雷达哨站配属三艘驱逐舰和四艘登陆支援舰。值得注意的是,雷达哨舰没有攻击敌人的职责,相反他们要在尽可能的避开攻击同时为己方战斗机提供指引。虽然雷达哨舰在冲绳战役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整套预警系统还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保证了主力舰队的安全。
图9. 为改装完成后的“基林”级Chevalier号驱逐舰,1945年5月摄于诺福克。注意该舰安装的新式三脚桅,在上面安装了一部YE归航信标、一部SP雷达和一部TDY雷达干扰系统。在前桅上则安装了一部DBM雷达定位系统
图10. 除雷达哨舰外,美军还装备了一部分机载雷达,因为只有机载雷达才能对低空来袭的飞机做出有效预警。图为一架部署在航空母舰上的TBM-3W,它会将雷达图像传给航母。在其巨大的整流罩下是一部APS-20雷达
神风之父
由于第一次神风特攻是在1944年10月20日由大西泷治郎中将下达命令,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大西泷治郎是“神风之父”,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早在1944年10月13日便有这样的一份电报:“神风特攻队的发表关系到全军的士气和国民战意的振作,各队在实施攻击时要考虑纯忠志诚的队名……”。
图11. 大西泷治郎
这份电报的发报人是军令部的源田实大佐。也就是说大西泷治郎对神风这件事没有什么特别的责任,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西泷治郎切腹自尽,成为了替罪羊的最好人选,而发动神风特攻的责任却在更高的地方。
既然已经牵扯到源田实的身上,就干脆把他的前世今生扒一扒。1904年出生的源田实在1921年考入海军兵学校,并于1924年7月毕业于海兵52期,1928年11月至1929年11月在霞浦航空队第19期飞行学生毕业,1930年6月进入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航空队服役。
图12. 壮年时期的源田实
在整个1930年代,源田实赶上了海军舰载航空兵发展的高峰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源田实恰好在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任职参谋,参与策划了对江阴江面中国舰队的航空歼灭战(详见公号搜索“江阴海战”),获得了宝贵的舰载机航空作战的实战经验。
1938年11月,赴英国任职候补武官,见证了英德不列颠空战,大开了眼界。1940年10月初回国,晋升海军中佐,成为机动部队重要的航空参谋。
图13. 组建343航空队的源田实和志贺淑雄(右)
源田实参与策划了太平洋战争早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海空战,如珍珠港、印度洋、中途岛等作战,侥幸从中途岛海战中逃生,应该说他对于未能说服南云忠一把握住最佳出击时机负有责任。
中途岛海战后,源田实被调回军令部作战课,他在战争后期主要的两个知名事件就是组织和鼓吹“神风特攻”及组建由最后的王牌飞行员组成的第343航空队。不过显然他对于前者并不愿多谈。
图14. 战后的源田实
日本投降后,源田实于1954年(时年50岁)进入航空自卫队,最终军衔为空将(相当于航空自卫队最高军衔),1962年(时年58岁)时引咎辞职。随后从政担任参议员长达4届24年。1986年(时年82岁)时退休,随后度过了三年晚年时光,于1989年8月15日离世。
图15. 老年时期的源田实
他的是否功过尽将留待后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