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个体户诉苦开业难贷款难,好政策不能堵在“最后一公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部署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大扶持,切实为他们减负。不过在点赞这些政策及时的同时,有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近日在中国政府网留言,诉苦一些地方政策落地不够快、配套措施不够细、执行不够实。据了解,国办将对相关问题跟踪督办。

翻看留言,一些普遍反映的“尖锐”问题如下:

“我是粮油个体户,不能开门营业,也不能办配送通行证(跟社区联系过不准办)。”

“出了政策也没用,当地一刀切,要求所有个体工商户一个也不能复工,说是上边有文件。”

“最好的扶持就是低风险地区放开市场,让出门做生意,不要封闭在家里。”

“银行贷款只放公司户,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根本不给贷款,政策再好却不执行。”

这些诉苦,无不围绕着一个“难”字,包括复工开业难、社保减免难、房租水电减免难、贷款还款难等等。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仅没能给困境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送来及时雨,甚至反而“上屋抽梯”,有的个体户就吐槽,自己不仅拿不到贷款,银行反而把原来的贷款和信用卡额度降低了。

上面出台的好政策,为何到基层变形了?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有的地方在疫情防控中思路僵化,做法粗暴、层层加码。这么做的初衷固然并不坏,但动辄“一刀切”,不仅不科学,而且民生代价昂贵,与分类分级、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方向完全相悖。

资料图 来源:视觉中国

纾困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政策,堵在最后一公里,也暴露出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思维。比如,是不是只有那些能拉动GDP,能带来可观税收的大中型企业,才是“宝贝”?复工复产、政策支持,是不是也往往围绕这些企业?而那些没有多少纳税额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不是被当成了次要的?

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容纳就业的功臣,是经济活力的源头所在,对他们的帮扶绝不容轻视。跟踪督办,无疑是给这些行为的当头棒喝。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户面临的急迫境遇,不能再虚以应付。

眼下,网上一些“你可以撑多久”的调查显示,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出现现金流枯竭,有些业者为了渡过难关,甚至不得不卖房卖车。这种情势下,相关纾困政策不仅要顺畅落地,而且应当争分夺秒,不能有片刻拖延。

纾困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各种政策优惠不能打折扣,地方政府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企业商户尽快复工。毕竟,再好的政策优惠和救助,也只是暂时的,允许复工,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救助,才能让企业商户自我造血,逐步恢复元气。

疫情仍在吃劲时候,复工当然会带来一定风险。但是只要拿出智慧,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风险并不难化解。比如,在一些城市,允许饭店将餐桌摆上人行道,让食客用餐时拉开足够距离,以避免室内拥挤就餐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类似思路,完全可以推广。

扶助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用最大的努力推动纾困政策落地,想尽办法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能等着上级来督办,该是主动作为,全面行动的时候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于平

编辑 汪垠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