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生活,是一种逐渐兴起的潮流文化,如今已经被当成一种投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企业高管、成功人士加入高端的商务圈层,它可以为加入圈层的每个人带来更多的价值,甚至有想象不到的意外惊喜,以及事业和生活上的种种收获。”
很多高价值的圈子,国际化为标准,生活品质为基础,文化与物质交流为指向,集合各界资源,帮助高净值人士完成视角扩展与延伸,挖掘资产与财富潜能,共享顶级资源,提高品位、享受生活,创富未来。
一、参与
慢慢参与一些适合你的活动。
前几天在杭州举办了全球企业家论坛,很多分论坛,一个小的论坛至少200人参加,一场会下来有10%是我的精准意向客户,那我用5天时间去跟他们沟通,成本轻不轻?
真的有人想聊产品,我说:“OK,你不要了解,明天先给你发1万块钱的货你先卖,你返单你给我钱,不返单一分钱都不用返给我,但是你帮我推广。”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客户不返单的。你可以算一笔账:出差到一个城市去拜访一个客户,来回费用就要几千块,我折算成酒发给客户,这几十箱酒发出去是不是有很多人喝到?
所以先把产品本身做好了,利用一些营销方式让消费者来找你。
这就是高净值圈层带来的价值。高净值人群热衷于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已然成为生活常态,像是柳传志与段永基的“泰山会”,马云为首浙商代表的“江南会”,集结二代企业家力量的“接力中国会”,以及聚集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古永锵、王健林等大佬的“华夏同学会”;社交、商务、生活……圈层的力量无所不在。
本质上来说,圈层就是标签、就是有共性特征的群体,而且有高中低之分。今天的科技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尽管让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更低,但无法填平由于物质财富和认知水平不同带来的人群的分化。
二、划分标签
给你认识的人贴标签,把同属性的人分成一类
圈子很多,有玩摄影、有爱打高尔夫、有爱玩自驾游的、有爱搞健身的等等很多,接触多了,人的圈层就形成了。
当然这个圈层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一定是买你酒的人,外圈有可能是其他的,不一定是主力,如此细分之后设计场景产生销售。
三、共融
你有什么样的品牌、产品是什么定位?可以找出哪些有共性的人跟你一起做事情。比如你是你做进口商,别想着去卖团购货,为什么?不是你做的,你一个进口商大张旗鼓的跟你的客户抢客户有必要吗?找到同好的,一起做事才是关键。
四、扩大增容
仅仅有了圈层还不够,还要往你的池塘里面“添水”,这里我总结了“三段六点战术”。
第一,划圈子、找渠道、抓领袖。
每个圈层里面一定有个领袖。比如说咱们一款酒在一个县城里面,如果你有办法让县委书记喝你这款酒,你准火,你不用管他卖300元还是400元,你一定能卖,为什么?这就是“领袖作用”。
第二, 传递价值:搞活动、树品牌。
找到了领袖,怎么去传递价值?活动搞了,品牌树立起来了,个人IP也要打造好,卖产品还难吗?如果现在有个不认识我的人要找我买酒,我这个人怎么样他是不是要评估一下?我不坑人,产品品质有保证,大家了解我之后是不是更加信任?
第三,如何经营圈层?
圈层交叉式经营。比如今天10个人中有4个人买了我的酒,下次我做活动的时候,先邀请这4位来参与,剩下的留着下一次活动邀请。让占40%的人来影响60%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对于一件事物,4个人都说好,剩下的6个人酒很容易认同。当然,这一定要基于“产品品质好、用心的服务以及让客户有价值”,才能让你的价值不断发扬光大。
尽管科技的发达让洛杉矶飞北京的人,都能同时到达,但如果你作为头等舱的乘客,你的候机和登机早已被VIP对待,你也不会在候机时间与经济舱的乘客交流。再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位白领去乘坐高铁,你一定会对身旁用山寨手机、不带耳机听音乐的乘客敬而远之。你可以不承认,但圈层以及基于圈层的歧视链古而有之,今更甚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嫌贫爱富、渴望认同、自我与利己等等,这些被台面上大张旗鼓地批判的词汇,便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