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庭医生报
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气温低,温热助火的食物若吃得多,容易发生牙龈肿胀、口舌溃疡等,所以应该注意养阴。从立秋到立冬这三个月是天气干燥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应该早卧早起,使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同时还要收敛神气,不让情志外驰,从而保持肺气的清宁。这就是秋季的养生之道。
初秋多有温燥,若侵袭人体,即为温燥证;寒露至立冬前为晚秋,燥邪易与寒邪结合,如侵袭人体,即为凉燥证。从传统中医的五行理论来看,秋季和肺在五行中属金,故同气相引,燥邪易伤肺。又因金克木,肝属木,故肝阴易损,所以秋季进补应重在养肺补肝。秋燥最易伤肺,肺主呼吸,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秋燥易导致咽喉干燥、干咳、哮喘、皮肤瘙痒和肠燥便秘等症,养生需遵循“燥者润之”的原则。
从立秋到白露是初秋,尚有夏季余热,白天气温仍高,早晚秋凉明显。古谚说的“白露身不露”,是指从白露起不宜光着身子。至于人们常说的“秋冻” ,是指入秋后衣服要慢慢添加,因为这样可以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如果是体弱的老人和孩子到了寒冷的深秋还不及时添加衣服,容易导致冠心病、气管炎、哮喘等旧病复发。所以,“春捂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秋天可以多吃一些萝卜、黄瓜、丝瓜、莲藕、百合、山慈菇和海带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金秋时节是尽享美味水果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柚子、柠檬、猕猴桃、梨子、石榴、柑橘、葡萄等甘酸兼有的水果,因为酸味入肝,甘味入脾,以上水果既可补肝健脾,又有滋阴养肺的作用。《寿亲养老新书》中提醒秋天应“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是因为秋燥易伤阴,所以应该少吃辛辣之品,以免助火伤阴。
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钱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