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书|迄今为止最全面解读: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既宏观把握书法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书法美的表现等书法自身的规律,又能具体入微地分析书写的技法、品评书家的得失,皆能言之有理有据,是为书学之津梁,故而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书学著作,不为过誉。

——徐利明

凤凰正版,最新好书

首次全面解读|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一书所征引孙过庭《书谱》原文以其草书墨迹本子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书苑青年》本和《历代书文选》为参校本。对有争议的释文,编者力求综合各种文献,考释得出相对准确的释文。

本书的编撰主旨,既考虑到面向广大爱好书法艺术的读者,又兼顾到面向同道研究者,力求在学术上达到的水平。

编者徐利明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

注译者谭学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多年来致力于汉唐时期书论研究;著有《孙过庭<书谱>研究》(注评),另有论文近三十篇并多次获奖。

01

孙过庭其人

孙过庭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也给后人留下至今未能准确探知的谜团。他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书谱》既是一部一流的草书法帖,也是历代论书最深刻精辟之作之一。

针对他的名、字之辨,籍贯之辨,生卒年代之辨以及人数之辨(即“孙过庭”一名是指一人还是两人),学界从未停止过。

以上述文献可见,孙过庭的生平大略如下:

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以字行,陈留人,吴郡为其郡望。孙氏约生于 644 年,卒于 690 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官卑职微,仅属八品(率府录事)以下。孙氏仕途坎坷,交际不广,加其个性倔强,清高自许,不求闻达,生活窘迫。孙氏虽然“堙厄贫病”,却能安之若素,“养心怡然”“不染物累”,因而能够潜心于书艺与书理的研究,以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然而,天不遂人愿,孙氏“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02

孙过庭之《书谱》其作

孙氏《书谱》的书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书法史观、技法观、书体观、伦理修养观、审美观、创作观、学习观和批评观等八个方面。

作于垂拱年间的《书谱》,虽在唐代并没有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其在当时已有所传扬。《书谱》墨迹本在唐朝的流传过程已不可得知,现传《书谱》墨迹本,始自北宋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素笺本,该本纵27.1厘米、横898.23厘米。

孙过庭草书《书谱》墨迹本(局部)

隔水处瘦金体楷书“唐孙过庭书谱序”为宋徽宗赵佶所书

除去墨迹本,《书谱》摹刻本也流传甚广。《书谱》自北宋时为御府摹刻上石始,至清末杨守敬激素飞清阁木刻书册,计20余版本。这些刻本从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石刻本和木刻本两种;从摹刻使用的底本可分类为原刻本、翻刻本和原刻翻刻结合的刻本。其摹刻、翻刻、复刻种类之繁多,亦说明孙过庭《书谱》的影响之广泛和追摹者之众多。

《书谱》元祐本文末有传为薛绍鹏小楷题记

“元祐二年河东薛氏模刻”一行

太清楼本《书谱》刻本(局部)

该刻本较“元祐本”更具笔意

03

《孙过庭:书谱》其书

《孙过庭:书谱》所征引孙过庭《书谱》原文以其草书墨迹本文字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书苑菁华》本和《历代书法论文选》为参校本。所录《书谱》原文的句读为作者依据墨迹本释文并参考其他版本而标点,故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

“注释”方面,作者部分吸收了朱建新、马国权、冯亦吾、马永强诸先生的成果、由于原文辞藻华美,其文意表述相对隐晦甚至模糊,故于“注释”之外又增加“按语”,意求能详尽阐述其词义的内涵,钩沉其语意、典故的来源。又,由于部分“注释”与“按语”涉及一些与理解原文无紧密关系却又很重要的文献,为使读者能了解周详,但又不影响阅读的顺畅性,对于其中重要的,作者辅以脚注说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