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台“搬”来真场景 金川集团职工培训中心育才有方

在金川集团职工培训中心东北角,一栋栋承载着“实训”使命的教学楼错落有致,陪伴莘莘学子夙兴夜寐,见证逐梦青年云程发轫。

在金川集团职工培训中心东北角,一栋栋承载着“实训”使命的教学楼错落有致,陪伴莘莘学子夙兴夜寐,见证逐梦青年云程发轫。

“叮咚叮咚”清脆铃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踏着铃声走进钳工实训基地,钳工实习指导老师杨培涛的“指令”并未打断学员们手中沙沙作响的金属切削声:“下课了,大家稍作休息。”实训基地内依旧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

图片

“目前,职工培训中心拥有数控加工、汽车维修、金属焊接、机械装调和砌筑项目等十几个实训基地。”杨培涛介绍,钳工实训课程涵盖錾削、锉削、锯削、划线、钻削、铰削、矫正、铆接等多项内容,而整齐排列的台虎钳,是基地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教具”。

钳口上密布的锉痕、散落的金属碎屑,无声记录着每一位学员的成长轨迹。

二十多名学员分散在工位前,有人俯身操作高度尺划线,有人弓身锉削工件,还有人聚精会神测量工件尺寸……额头渗出细密汗珠,大家顾不上抬手擦拭,只是专注地用手指在工具与工件间灵活游走。

靠窗的工位上,一名学员正打磨零件,左手拇指处已露出淡淡茧印,右手握着锉刀的力度却丝毫未减,每一次推锉都尽力保持锉刀平直,点点碎屑缓缓迸出,飘向工件旁、落在桌面上。

图片

“‘沉浸式’练下来才懂,锉刀真是咱‘吃饭’的家伙。”一旁学员边操作边打趣道,话语里藏着初进基地的好奇。理论学习告一段落后,学员纷纷踏入基地,开启将图纸化为实物的“征程”。“老师专业、设备先进,基地不大但‘五脏俱全’,刚开始操作时还蛮解压的。”刚完成零件打磨的小张,既兴奋又紧张地跑到杨老师面前询问评价。

“工件整体状况较好,还要注意一下边角细节。”杨老师手持游标卡尺,在阳光下指着加工零件细节部分,将打磨技巧娓娓道来。

零件精准度对钳工来说尤为重要,“精度必须达到头发丝级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杨老师对钳工这一行业的深刻印象,也是实训基地长期秉持的育人理念。正是在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员养成了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

“反复打磨的不只是零件,更是性子。”学员小陈坦言。钳工实操体能消耗大,新鲜感过后,枯燥、乏味渐渐涌上心头,但金川人骨子里的敬业奉献,让大家始终坚持。无论是初学技能的学员,还是亟待精进的职工,大家都在一轮轮探讨中推翻重来,在一遍遍试错里积累经验,又在一次次争论中豁然开朗……静下心、沉住气,不放弃、不马虎,成为他们走向专业的共同秘诀。

图片

今年是杨培涛任教的第十一个年头。这些年里,他同其他老师一起创新出“理论-实操-反思-再实操”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课前温故理论,课中剖析失误,课后总结经验,还联合劳模、工匠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工艺研修,同时带领学员动手制作小零件、设计趣味工具,将钳工枯燥单一的操作训练变成妙趣横生的竞赛,让“作品”说话,用“实绩”证明,在“学中比,比中进,进则成”的氛围里,学员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节节攀升。

实训基地走廊的墙上,一张张“喜报”格外醒目,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中银杯”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这些荣誉在日光灯下泛着暖光,像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映照着教学成果的丰硕。

图片

“这里既是学员的训练场,也是职工的进阶场。”杨培涛说起学员时满眼骄傲:“他们掌握技能、提升本领,就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在金川集团职工培训中心,像杨培涛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扎根实训基地,以操作台为讲台,用游标卡尺丈量青春,用经验和敬业书写“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崭新篇章。

金属切削加工实训基地、焊工训练区、电工实训室、工业化学分析实验室……一间间承载“诊疗室”使命的实训基地中,欢声笑语、机器轰鸣、技艺探讨声此起彼伏。在这里,老师与学员以理论原理为“探针”,共同剖析生产中遭遇的“疑难杂症”,为步入生产线筑牢根基。

图片

为期一个月的实训结束,职工将带着标准化技能接过鉴定“通关证”,学员将以规范操作开启职业生涯。

此时的实训基地走廊里,新的喜报正在张贴。那些曾经回荡着金属摩擦声的车间,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带着“匠心”印记的身影。他们手握校准至毫厘的工具,走出操作台、走向生产线,把在基地努力操作的精准与专注,化作点亮产业未来的星火。

金川集团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白雯琪

(金川集团客户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