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内容
被动攻击,也被称为被动攻击型人格或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类型中的一种。这种人格障碍表现出在于和权威发生冲突时,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有强烈的攻击倾向,只不过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类人格障碍的患者内心比较固执,有很多愤怒的情绪但不直接表现出来。表面上是服从的,其实隐藏了自己的敌意,表现为敷衍、拖延、抱怨等。
患者还可能以挑衅的态度对待周围人。可能故意作对、好争辩、闷闷不乐。
除此之外,还表现出自暴自弃,苦恼的心态,经常处于一意孤行和绝对依赖这对矛盾中。
儿童有对抗性格或逆反心理的,容易发展为此类障碍。
02
形成原因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往往形成于童年经历,父母控制欲太强,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眼里,孩子不能拒绝和提出异议否则会被惩罚。而当孩子想要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会有一种恐惧感。
1.父母过于严厉
教育方式的不恰当会成为孩子形成被动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的原因。幼年时期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不被允许直接表达感情,行动畏缩。这样发展下去在少年时孩子就可能产生偏激的行为和心态,漠视规则。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经常会体验到仇恨。不是血海深仇但夹杂着很多的羞耻感和自怨自艾。
孩子内心有声音想要抗议,但只能感觉到绝望,内心的能量在被消耗,使得他们无论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还是个人发展的路上都变得举步维艰。
2.学习成绩不好
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会被同学和家长、老师歧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有抵触情绪,进而不愿意合作,有强烈的破坏欲望以及懒惰、散漫。
3.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自卑、压力过大
内心过分自卑、压力过大的人容易由被动转向攻击,导致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内在自我能量时,自我的期待没有达到就会深感痛苦,但又无法为自己主动表达需求,只能以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方式让攻击自己的人感到恐惧和内疚,从而保护脆弱的自己。
03
自我应对
第一,充分了解自己。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很少,有些人只了解自己的优势而看不到缺点。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做事一般不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被别人攻击后可能才会采取这样的消极应对方式。
当一个人拥有了稳定的自我价值基础,认同自己的感受是值得被看见的,就可以直接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想法,正视自己的不足,内心会变得十分强大。这种表达十分直接却充满能量。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该怎样了解自己,可以试试写日记。记录不同时刻的情绪、想法。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强烈情绪波动的事件。把这些作为重点记录,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行动以及结果。
第二,控制自我的情绪。
被动攻击的人一般不会承认自己有小情绪了。因为可能童年的成长环境不允许他表达难过和愤怒、无助。
但哪怕自己极力的抑制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被逼着忍受。而所有的消极情绪都不会消失,会逐渐累积到失控。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控制情绪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人,一旦被别人攻击,其实是想马上反击的。
那么首先要允许自己不开心、愤怒。更要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比如通过一些更让自己舒适的方式,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的运动,把感情宣泄其中。
当你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尽量用客观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事情,就会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变被动为主动,让事情朝着利好自己的方向进行。
第三,防止讨好型人格。
你不可能取悦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人格都不同。
正因为所有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才需要有更多的沟通。需要明白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和你有一致的想法或者答应你的要求。
尤其是当你的请求被他人拒绝时,尊重双方的观点,不要去迎合和取悦。
同时,在做事前最好设立清楚目标,以解决事情为目的。哪怕双方一开始的理念不合,也尽量不要激化矛盾。可以尝试缓解矛盾。
第四,公平对待人。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可能不太会分析事件的客观情况。
要学着更公平的看待自身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给自己时间去思考,防止一味的陷入不满的情绪中,将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第五,寻求专业帮助。
一般情况下,被动攻击型人格常与焦虑型依恋、控制型人格、边缘化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交替共存。
如果你已经体会到了深深的自我消耗,也准备好改变,那么寻求专业的帮助会有效的帮助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建立更健康和稳定的内心世界。
04
应对别人
如果你周围人是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该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识别他们是否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特质,以及你的内在力量是否足以帮到对方。
其次要注意和被动型人格障碍的交流方式。尽量避免用带有敌意和命令的语气,尽量多的表达你是友善的。
然后和被动型人格一起设立一个边界,明确各自的底线和标准。
最后,可以亲身示范给他们怎样直接而有力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一种没有攻击力的方式去直接沟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