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笔记(89):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2)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四十二章经

笔记(89):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2)

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作 者 / 观 诸 法 如

2

自生 他生 共生 无因生

「从思想生」,思想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只此思想为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这些话,天台宗智者大师是从《中观论》来的,「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是简单说,若是具体的说,还有个性字:「自性生的、他性生、共性生、无因性生」。「性」这个字,有一个非因缘生的意思。「自性生」,什么叫作自性?就是不是因缘的,它自己就是有的,叫作自性生。那么这样说呢,就是思想,这不如理作意,不如理的这种染污的分别心,是自性生出来的。染污的分别心要有一个所缘境,要有一个所缘的境界,可爱的境界,心去分别可爱的境界,那么心才生出来;还有一个所依的根,那就是第六意根了。有个所依的根,还要依靠第六意识,还要所缘境,唯识学上说「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那么这就是因缘生法的意思。染污的分别心,是自性生的吗?就这个问话。自性生就是不须要有个所缘境,也不须要有什么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也不须要有什么作意心所,染污心就有自己的体性就是在那里生出来了,这叫作自性生。现在问这句话,分别心是自性生的吗?这样问。当然是不是,我们一定是有个所缘境,然后染污的分别心,分别所缘境,作染污的分别,这时候欲心才起来的,不然的话这个心是没有的。所以不能说是自性生,不能这么说。

不能自性生,那么是他性生?他性叫作他性生,他性是怎么讲呢?所缘境也叫作他性呢?就是那个境界也是非因缘有,它就有这么个所缘境。其实这也是不对的,也都是因缘有,所以不能说是他性生,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比如说马,牛能生马,这叫作他性生。牛能够生马,那么这叫作他性生。牛是不是能生马?没有这回事。那是马生马,而不是牛生马;也不是马生牛。所以这若是他性生的话,就应该是牛的能生出马。他这个字,怎么讲法呢?就是彼此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叫作他。例如说某甲在这坐着,某乙可以自由的可以离开,可以走,为什么呢?就是他。某甲和某乙各有独立的自体,所以某甲不动,某乙可以走,可以自由来去。桌子有四条腿,拉这一条腿,那三条都要动,为什么呢?它们是一体的。不能说是三条腿是他,我这一条腿是自,不可以这个说。所以你若动这一条腿,那三条腿也就动,就是因为它们是一体的,而不能说是自、是他,不能这么说。马和牛也是这样子,马对牛来说,马也可以说是自、马也可以说是他,牛也可以说自、牛也可以说是他。虚妄的染污的分别心是他生的,由染污的境界所以会生出来分别心,那么若是他,如果这样子,马应该生牛、牛应该生马,应该是这样才对,事实上是不能的。那么是也不能是他生。

不能他生,那么是共生?染污的分别心,自己也有他的体性;生染污心的境界,所缘的境界也有自己的体性,这两个合起来生出来染污分别心,那么叫作共生。共生,如果是每一法都有自己的体性的话,这样共下来生是不合道。譬喻说:沙子。一粒沙子压不出来油,两粒沙子加起来还是压不出来油。所以说不能说是共生。

「无因生」,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共生,那么他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就生出来个分别心,是这样子?不是的。无因缘也是不能生。

那么是怎么生的呢?佛法是说因缘生。就是一切法都是无自性,这样的因缘生出来的。有一个无自性的第六意识,还有一个无自性的境界、有无自性的作意的心所,这些都是无自性的因缘和合,就生出来虚妄分别心了,是这样生。

若是因缘生,所生法就是无自性,离开因缘的时候,虚妄分别心是不能生。不生叫作自性空。观察离开了因缘,这一念的染污的分别心就是没有自性,是毕竟空的,这样一观察,心里面安住在毕竟空的时候,这染污的分别心就不起。

这样讲,是嘉祥大师《中观论》上的解释,而天台智者大师他不这么解释。他是说:自性生是指根说的,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是第六意根生出来的。如果没有境界的话,第六意根自己不能生,所以不是自生。那么是他生呢?就是所缘境,没有第六意根,只是有所缘境,他也不能生出来,也不能生的。第六意根和所缘境合起来生,合起来也不能生,就是刚才说:一粒沙子不能生油,两粒沙也是不能出油,所以也不能共生。那么是无因生?无因生也不能生,不可能从虚空里迸出来虚妄分别心来,也不可能是这样子。

所以观察虚妄分别的染污心了不可得。最后又可以问一句,事实上有虚妄分别心生出来的,是从那生出来的呢?智者大师说「无生而生」,就是这么生出来的。这样讲呢,本来是不能生,不能生可也就是生出来了,所以当不可思议生。所以智者大师说:「即空、即假」。自也不生、他也不生、共也不生、无因也不生,那么就是即空。即空就是生出来了,所以是即空就是假,假就是即空。假就是空、空就是假,所以是即。

初开始来清净自己的时候,学习这样的观法的时候,只观空而不要再观假,先不要观。先修空观:观察「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这一念虚妄分别心,自性是不可得的,心里面安住在不可得里面,就清净了。

「又此思想,为在内耶、在外耶、在两中间耶?为在过去耶、现在在耶、未来耶?」这又一个不同的观法。「又此思想」,假设的话,执着染污的分别心的思想,是有自性的,有自己的体性的。若是有自己的体性,那么应该有一个存在的处所,它在什么地方居住呢?「为无在内耶」,是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吗?其实不是。如果是在六根里面,那么没有遇见境界的时候,自己感觉内心是清净的,不感觉有染污的分别心,那就是没有嘛!所以不能说在内。

说「在外耶」,说他不在内嘛!在外边染污的境界上,那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应该感觉有虚妄的染污分别心嘛!所以与事实又不符合,在外也不对。

「在两中间耶」,说是在内根和外境的中间,在虚空里,在虚空里也还是与我没有关系,我应该不感觉到有污心啊!是不对的啊。

这样子说,若有自性,因为有个住处,现在找不到它的住处,那就等于说染污分别心是无有自性。无有自性那么就是空的了。

「为在过去耶、现在在耶、未来耶?」,这是按时间去观察,说是它有自性,在过去、过去就是已经灭了,那我也应该不感觉有这一念虚妄分别心嘛!说是不在过去,在现在。在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是在内、是在外、在两中间,还是找不到。说在未来、未来耶?未来就是在现在来看,就没有这件事,所以在时间上观察,也是觅之了不可得,这一念虚妄的染污心也是找不到的。

「如是推时,思想寂静」,这样子去观察的时候,虚妄分别的思想,就寂静下来了,就是寂静了。蕅益大师就是这么解释,但是什么叫作寂静,他没有解释。或者可以这样解释:若是我们不这样观察,我们心随境转,生出来染污的分别心,我们心里面就在动乱。心在动乱的时候,出家人学习过佛法,师长也教导我这样观察,就这一念心怎么来的?「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在内耶、在外耶、在两中间耶?过去耶、现在在耶、未来耶?」这样一观察,动乱的染污心就不见了,所以这时候「思想寂静」,染污心自然的不动了。比如你和某甲说话,忽然间有个某乙来要和你说话,和某甲说话自然就停下来了嘛!染污的分别心一动起来,你忽然间去观察「是自性耶、他生耶…」,染污心就不起了,所以「思想寂静」,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因为你观察自生也不可得、他生也不可得...,这四生不可得;内外中间不可得;过去、未来、现在也不可得,如是观察,这就知道这一念虚妄染污的分别心,自性不可得。这样子安住在自性不可得,欲心就不动了。这个不动,是在那个不可得上,没有染污分别心的动乱。本来就没有那个动乱,那就叫作寂静,可以这样解释。

「思想寂静故」,染污心不动乱了,寂静了,「意即寂静」,当然第六意识也就寂静了。「意寂静故,欲即寂静」,欲心也就不动了。「欲寂静故,观一切色如镜像等」,观察色法,引起内心虚妄分别的境界,如镜中像,像镜子里的影像是假的嘛!虚妄的、不真实。乃至到如梦中境,如云如影等,如幻如化,这样观察它是不真实。「即是非色」,就不是真实的色了,只是有个虚妄的影像而已。若是用四生来观察,「自生、他生…」,也可以这样观察色像,它也就是毕竟空寂的了。「观一切行如泡沫等」,观察色受想行识的行,也观察是「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也是一样这样观察,这心也都是毕竟空寂的。

如果说是不这么观,用无常来观,那么这些因缘生法也如泡。下雨的时候,地面上有多少存水,雨滴一滴上去,就有泡出来。出泡,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观察色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泡,即生即灭都无常,如泡沫。泡灭了,就变成水沫,都是不真实的。「即是非行」,这样说呢,那么就是无行,「非行」就是无行,或者说都是不是真实的,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妄的了。常这样子这么观察,欲心就不起了,也能够根本的断除一切烦恼,把烦恼种子都能够断除去了,那么就得圣道了。

「从上诸佛展转传受,不过传此调心方便而已」,从上面的一切佛,释迦牟尼佛以前有迦叶佛,还有过去七佛、过去一切佛,就是佛、佛展转的传受,调心方便,就是这样的法门。

我们能够这样的修行,就是能把欲心断除了。当然这个方法,这里说的还是简略,《摩诃止观》里面说的比较详细,或者是在《中观论》、《大智度论》里面也说的很详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