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恶魔毛拉
字数:5450,阅读时间:约14分钟
编者按:对于熟悉军事历史的朋友们来说,一定听说过近代欧洲被戏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式步兵战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种在战场上不紧不慢地迈着正步前进的战术,一边会觉得非常滑稽,一边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看上去这么笨拙的战术,却能在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近200年的历史中,让欧洲军队横行四方?”。
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上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近代前装滑膛枪的射击命中率比较低,为了保证打中面前的目标,需要很多人排成一排,让子弹如同一条线一样射出去,提高火力密度。”乍一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在近代除了欧洲,其他地区的文明大国也都普遍装备了滑膛枪作为军队制式武器,而且即使是网友们心中对火器使用有各种顾忌不重视的清朝军队,火枪的装备率也达到了接近50%。那么为什么被戏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式战术只在欧洲出现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滑膛枪和线式战术。
▲16世纪手持重型火绳枪的西班牙士兵
火绳、簧轮和燧石
欧洲人在14世纪就意识到了火门枪作为一种划时代武器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有一个使用限制,那就是必须要使用引火物插入火门才能击发。当初的引火物一般是燃烧的树枝和烧红的金属丝,但是这两种东西都不方便携带,所以早期的火门枪更多是作为防御武器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将几股细麻绳搓成一股,然后锤制之后放入硝酸钾或醋酸铅溶液中浸泡,最后阴干,制作出来了能够稳定燃烧的火绳。
但是虽然有了稳定且持久的引火物,需要一手持枪一手点火的火门枪依旧非常难以使用。所以到了1450年,枪匠就将十字弩使用的握托和蛇杆的设计应用到了火门枪上,用机械装置进行点火,这样也就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火绳枪。蛇杆的设计解放了点火的那只手,使得火门枪终于可以像弓弩那样进行瞄准了。
而到了1475年,欧洲人对相对简陋的蛇杆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军迷更加熟悉的带有枪机击锤的火绳枪终于出现了。
▲15世纪火绳枪的枪机样式
尽管火绳枪进行了多次改良,但是依旧有许多问题。首先,火绳很容易在风雨中熄灭,受潮后还难以再次点燃。其次,火绳是消耗用品而且重量并不轻,并且制作不是很方便,对于后勤有较大的负担,“背上一公里长的火绳打一天的仗”成为了当时的一句谚语。
最后,射击时的冲击会从火门中漏出一部分,而这部分冲击会把火绳崩飞,使得每次射击后往往需要调整火绳,降低射击速度。但倘若只是影响射速都还不是最麻烦的,被崩飞的火绳时常会引燃士兵身上携带的火药,引起意外。也正因如此,火绳枪时代的火枪兵不能站得太近,以免干扰装弹和走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517年,德国的一名钟表匠将金属发条用在了火枪上,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簧轮燧发手枪。这种精巧的机械很快就受到了骑士老爷们的钟爱,因为在颠簸的马背上想要点燃和固定火绳非常困难。德国的骑士们很快放弃了骑枪,大面积装备了这种新式武器,并发明了著名的“半回旋战术”来对付当时流行的密集超长枪方阵。
但是正如一切复杂的机械一样,簧轮燧发枪的价格非常昂贵,是当时火绳枪价格的三倍,一般士兵根本负担不起。并且,精巧的机械结构也使得簧轮燧发枪对于使用环境要求非常高,但凡有一点风沙泥污,就无法击发,甚至射击后造成的未充分燃烧的火药残渣都会影响枪械击发。所以,当时出现了双管簧轮枪来增加战场上的容错率,这使得价格变得更加离谱。
▲15世纪火绳枪的枪机样式
鉴于以上两种火枪的缺点,枪匠们继续寻找改进火枪的方式。而传说这种改进最终是由小偷或强盗发明的,因为一方面火绳在夜间非常显眼不利于隐藏自身,另一方面簧轮机构过于昂贵,但簧轮的燧石给了人们启发。荷兰人直接结合火绳和簧轮的击发逻辑,直接使用燧石撞击击铁的“小偷枪”就诞生了。
1620年,一名法国钟表匠在“小偷枪”的基础上再次改进,并将其改进,才终于制作出了命名为“Flint Lock”的、一般军迷认知中的经典款燧发枪。燧发枪相比前辈有着更安全,更便于操作的优点,所以只花了40年左右的时间欧洲军队就几乎都只装备燧发枪了。并且因为不再担心火绳被崩飞造成意外,使用燧发枪的火枪手互相可以站得更近,这就意味着线式战术成为了可能。
▲18世纪法国燧发枪的枪机样式
无的放矢还是百步穿杨?
介绍完了火枪的发展,接下来讲讲滑膛枪的射击精度问题。这也是目前主流说法中,线式战术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是个非常大的误区。
首先滑膛枪的射击精度其实并不比弓箭差,1621年明朝《武备志》中也有记载明朝鸟铳的名称由来“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更为极端的例子出现在了奥斯曼近卫军耶尼切里的战绩中,据记载1683年维也纳之战中,耶尼切里站在城墙下使用火绳枪透过维也纳城墙上的射击孔,精准射杀了墙后的守军。由此可见即使是17世纪的火枪也有比较可靠的射击精度。
许多人会以沙恩霍斯特在1810年进行的射击实验为例子,在该实验中,找来了10个人每次射击10发独头子弹,比较滑膛枪和线膛枪的射击精度。在200步(约合140米)的距离上,对单个人形靶进行射击,滑膛枪的上靶率只有20%。但是同样是在这次实验中,沙恩霍斯特将靶子换成了模拟横队的多个人形靶,上靶率就达到了65%。
但这只是使用独头弹的情况,在18世纪的众多军队都有记载填装弹药时,除了装一颗大的独头弹以外,会额外填装3~5颗小的霰弹,这种装填方式被称为buck&ball。而对这种操作最为执着的便是美国国父华盛顿,他要求所有弹药包都必须带上几颗霰弹。
在克劳德·E·富勒的书中提到,他曾经使用这种装填方式的火枪在100码(约91米)的距离对一个25cm*25cm的半身靶进行射击实验,结果50次射击中79次霰弹命中,37次独头弹命中,而在200码(约182米)的距离上射击,50次射击31次霰弹命中,18次独头弹命中,综合命中率也达到了98%,而当时双方军队作战距离也很少超过200码。
考虑到那个时代步兵普遍不着甲,霰弹命中是能够造成有效杀伤的,所以这个命中率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这种做法在当时欧洲各国都有,法国比若元帅让他的士兵在一次射击中装填两颗独头弹,而沙俄会给士兵配发专门用于近距离射击的霰弹弹药包。
更何况线式战术这样密集地站在一起前方两排进行射击,两旁的队友会阻碍装弹不说,火枪射击后浓厚的烟雾和刺鼻的气味非常影响射击瞄准。所以说,如果只是为了确保射击命中,完全不需要使用线式战术。
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但是既然滑膛枪已经有了较好的射击精度,为什么还要采取线式战术呢?这就要提到另一件划时代的武器——刺刀了。沙俄著名军事家苏沃洛夫曾说:“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这句常被误读的话,不是说苏沃洛夫轻视射击,而是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效仿普鲁士,对于装填速度的极致追求不同,苏沃洛夫更提倡瞄准射击和纵队冲锋。因为子弹是笨蛋,所以要求每个士兵都需要仔细瞄准,而近距离搏杀时,刺刀是士兵永远可以依靠的好汉。
但是实际上刺刀的发明是比较晚的,在刺刀发明前的300年间,火枪手一直都缺乏近身作战能力,即使许多人会像《三个火枪手》里的主角那样携带佩剑自卫,但是面对敌方骑兵冲锋照样是无力招架。
因此,将火枪手和协助抵御骑兵的长矛手组合在一起,成为了当时欧洲的主流战术,而根据不同的形制,比例又发展出了例如西班牙大方阵,莫里斯方阵,古斯塔夫方阵等不同战术。但是,这种混合编制削弱了射击的火力密度,面对敌方有较多火枪手时会处于劣势,但是火枪手过多又会难以抵挡骑兵,这种两难的局面一直困扰着当时的指挥官,直到刺刀的发明,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于刺刀的发明,有种说法是当时长矛手的长矛经常被大炮打断,火枪手就捡起枪头塞进火枪中继续使用。但不论真假,1647年法国第一次制作出了专用的火枪插入式刺刀。这种刺刀和匕首很像,但是手柄向末端逐渐变细,可以插入固定在枪口上。装上刺刀后的火枪瞬间化身一杆两米长的短矛,这样的一队火枪手站在一起,面对骑兵的进攻终于可以进行还击。
▲17世纪的插入式刺刀
从此,火枪手终于不再需要长矛手的保护,步兵方阵也终于可以只由火枪手组成了。刺刀发明仅30年,就在欧洲所有军队中成为了制式武器,就连当时最落后的沙俄也装备了刺刀,加入了线式战术的行列。
但插入式刺刀有个很大的缺点:一旦装上这种刺刀,火枪就无法射击。所以1697年,不再阻止射击的套筒式刺刀出现了。而这也标志着燧发枪加刺刀的王道组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大放异彩,成为了当时火枪手的标志性武器。
后来人们发现套筒刺刀只能用来刺,并且会使火枪中心前移,瞄准变得困难,所以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带有卡榫式刺刀的贝克步枪,刺刀可以更加容易的装卸,并且可以当做匕首使用。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在火绳枪时代没有发明刺刀呢?其实这和火绳还是燧发没有太大关系,单纯是因为早期火枪的零件松散,经不起折腾,拿去格挡或者挥舞,会造成损坏无法使用,而当时的武器又都是自费,自然人们会倾向于另外携带佩剑进行近战。
另外,在火绳枪时代,各军队还没有放弃穿盔甲,为了有效对抗重甲目标,火枪往往都口径比较大,枪管比较长,导致整体比较沉重不便于挥舞。而到了燧发枪时代,弹药的改良使得火枪不再需要做得那么大也能有较好的威力,这为刺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细细的红线
有了不错精度的燧发枪,以及便于近战的刺刀,欧洲军队为什么最后采取了线式战术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一共有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历史惯性。讨论问题的时候脱离时代背景是不可取的,早在火枪出现之前欧洲军队就已经有了密集超长枪阵的传统,而从西班牙方阵开始一直到古斯塔夫方阵,慢慢减少长矛手,增加射手是一个趋势,而这个趋势因为刺刀的出现而完全排除了长矛手,变成了纯火枪手的线式战术。
第二,有利于近战。与网上流行的增强射击火力的说法不同,实际上线式战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更加密集的刺刀可以在冲锋接敌的时候,形成类似墙式冲锋一样的以多打少的效果。两米宽的位置里站三个人和对面只站了两个人拼刺刀,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苏沃洛夫元帅在《制胜的科学》书中也有这样描述:“独立作战的散兵群的确可以利用地形遮蔽物迫近敌军,可是敌军发起进攻,他们就别无选择,只能掉头后退。如果敌军行动迅速,就会导致散兵损失惨重,向后奔逃。”可以看出虽然线列步兵在射击时相对散兵处于劣势,但是端起刺刀近身战,散兵只有逃跑的份。
第三,燧发枪射速较慢。虽然相较于火绳枪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燧发枪的理论极限射速也仅仅只能达到每分钟5发,而且还是在训练场上。在纸弹壳的加持下,18世纪中叶的英军士兵可以在战场上做到每分钟3发的射速,但是这样的速度依旧无法有效面对密集冲锋而来的骑兵。
虽然有指挥官尝试过三排一起开火增加火力密度,但是经常出现第三排一枪爆头第一排的误伤。也有人尝试让第一排蹲下,但发现队伍往往会因为第一排士兵不愿再站起来而停止前进,所以无法进一步提高射速的步兵只能结成方阵,依靠刺刀反制骑兵。
▲现代历史爱好者还原英军火枪方阵
第四,有利于军官指挥。不同于现代发达的通讯技术,18世纪的指挥基本靠吼,战场上的冲杀声,炮火声又非常大,一个军官能够指挥的队伍人数有限,所以只能将步兵分为一个又一个的方队,并尽让方队中的人可能的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将军通过传令兵给步兵连下达指令,军官再靠大声吼叫进行指挥。
网上还流行一种说法,说线式战术是因为18世纪的欧洲军队都是征召兵,对国王的效忠和民族的认同都非常淡薄,全都是为了有口饭吃才参军的,打仗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拼命,所以需要排成紧密队形鼓舞士气,不让步兵逃跑。文献中也有记载,即使是腓特烈大王的军队,逃亡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竟然到了将任何一个横队展开成散兵线都必定会在战斗结束前出现大量逃兵的地步。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到了拿破仑战争,被认为是民族主义起源的法兰西共和国,他们的军人都是为了保卫祖国舍生忘死的狠人,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甚至还有老近卫军这样威震四海的王牌部队,士气绝不是问题,但是他们都依旧采用线式战术,而不是散兵战术,由此可以看出鼓舞士气不是主要原因。
总结
所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线式战术产生的原因与燧发枪和刺刀的发明密不可分,线式战术可以使装填速度较慢的火枪手面对骑兵时不落于下风,并且能够在近身白刃战中相对散兵取得优势。但是和火枪精度差,以及需要以此维持士气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线式战术的形成是因为火枪的发展,但是线式战术的消亡也是因为火枪的进一步发展。从1841年普鲁士发明针式后装枪开始,一系列发明和改进,使得枪械的精度和射速极大提升,克里米亚英军细细的红线击溃了沙俄哥萨克骑兵的冲锋,充分证明了野战单兵火力已经不再依赖刺刀就能应对骑兵冲锋,而近身白刃战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再加上后来更加高效的榴弹炮,机枪的发明,排成横队除了徒增伤亡,已经不能再带来任何战术上的优势。至此,线式战术和许多其他战术一样,彻底成为了历史名词。
参考资料:
《The Rifled Musket》——Claud E. Fuller
《1683年维也纳之战》——【英】安德鲁·惠克罗夫特
《皇帝的刺刀》——【美】乔治·纳夫齐格
《制胜的科学》——【俄】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恶魔毛拉,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