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是仑传记者李洪飞离开北仑到达美姑的第33天。
这些日子,大家在他的镜头里,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凉山风光,看到了勤劳善良、美丽质朴的彝族姑娘,看到了牛羊成群、晴雨骤变的自然保护区,也看到了倾情奉献、恨不得把所有技能都留下的北仑干部……
日升日落,云聚云散。
他在我们到不了的“远方”,我们在他暂时回不来的“家乡”。
今天,在我的笔下,请允许他卸去“明天拍什么报什么”的焦虑,请允许他做一个“从未离家这么久”的“中年孩子”,请允许他在夜阑人静时,想娃、想爸妈、想念白蟹已经上市的家乡……
李洪飞,男,43岁,土生土长的北仑人,说着一口地道的“甬普”,家务能力……不咋滴。
这一天,他的早饭是包子和粥,用一个小电饭煲做的。粥是昨晚的剩饭,包子是超市买的速冻。
午饭是青菜肉丝“鲜虾”面,外加一大块西瓜。瓜是街上买的,面是自己下的,虾干是朋友从宁波寄过去的,“冰箱里还藏着三大包呢!”
晚饭……他还没有想好。就凭这一个月来长进的厨艺,“吃啥都不是问题!”
哦?是真的吗?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杰作”——
黑边包菜?
李洪飞本就不谙厨技,为什么要自己做饭呢?
“美姑当地的百姓,基本都是吃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坨坨鸡、坨坨肉,一大块大一块的,有巴掌那么大,白煮,蘸辣椒吃。主食一般是土豆、苦荞饼,还有玉米。”这对于吹着海风、闻着海味、吃着米饭长大的李洪飞来说,“太难了!”。
刚到美姑的头两餐,他在北仑挂职干部,美姑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声波和美姑县政府办副主任潘越的住处“蹭饭”。看着两位“直男”下厨娴熟、生活技能满分,李洪飞很是佩服,而想到他们已经远离家乡、妻儿在美姑工作了1年多,又不由得心生敬意。
第二天下午,他搬进了当地政府安排的家属楼,在巴普镇上,虽然是个老旧小区,但屋内设备齐全,冰箱、电磁炉、电饭煲样样都有,就差点“米油盐”。
美姑县城中心地带
李洪飞住的小区
当天晚上,不好意思再去“蹭饭”的李洪飞来到街上“觅食”,选了一家比较新的店铺,点了一份便当,23元,看图——
他说,美姑的物价其实挺高,因为物产大多是从大山外面运进来的。
李洪飞不怎么能吃辣,尽管有跟老板交代不要放辣椒,但它的食材就是辣味的,而且米饭没有熟,硬生生的。“就是我们老话说的‘差一口气’。”后来他才知道,美姑县城海拔2000米左右,水的沸点在92度左右,米饭煮好就是这个样子,要熟透必须用高压电饭煲。
吃着这份饭,李洪飞下了自己做饭的决心,回头就把米、油、酱油、米醋等材料都买齐了,还买了“居家旅行必备神菜”——榨菜和酱豆腐。
安顿好了住所,第三天一早,李洪飞拿着介绍信到美姑融媒体中心报到。
整个中心一共10多个员工,大家很忙,包括中心主任在内,都是每天进进出出拍新闻。李洪飞“初来乍到”,又作为帮扶干部,十分迫切地想融入他们。
于是,他买蜜雪冰城请同事们喝,这是整个县城里他认得不多的“知名品牌”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在吃吃喝喝聊聊天中慢慢亲近起来。
中心主任希望他在宣传报道北仑援派工作的同时,帮忙审审稿件,看看记者拍摄的画面是否有差错,李洪飞欣然答应。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美姑融媒体中心的一位高手,叫小林,拍摄、制作方面都很厉害,片子做得非常棒。只要小林在单位,李洪飞就凑过去讨教,也请他一起帮忙想想可以拍点什么来展示美姑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
时间再回到第三天。融媒体中心没有食堂,中午李洪飞吃了碗泡面,晚上下班后回到住处,给自己炒了一份蛋炒饭,外加一包飞机里带下来的榨菜和一脸盆外面买的小番茄。一个人吃着饭,倍感落寞,他便拍照发了个朋友圈,就是下面这张图(李洪飞:看着金灿灿的,其实是焦的,超难吃)——
朋友圈发完,朋友的电话、微信一个接一个来“问候”,调侃他“这下可以减肥成功了”的同时,都问他要地址准备邮寄海鲜干货。于是,李洪飞的冰箱开始满起来了,虾干、紫菜、虾皮、黄鱼鲞、油焖笋……都快放不下啦,这让他乐开了花,嘿嘿嘿!
然而,接下来那个晚上的“炒菜初体验”几乎“炒焦”了他的“冰箱塞满之喜”。
刚开始,信心倍儿足!拿出新买的包心菜,切了点肉丝,打开电磁炉,回忆着母亲炒包菜时的步骤忙活起来。油——锅里倒,肉丝——下锅炒,菜——往下放……
怎么回事?菜一下子把油给“吃”光了?他慌手慌脚地只能“锵锵锵”不停翻炒,然而锅越来越红,焦味越来越浓。
“我想,不对啊,可能得加水,连忙找碗盛水。”可就转身盛水的一点点时间里,一切已成“定局”,包菜救不回来啦,已经焦得无法入口。
随后的几天,不管是蛋炒饭、炒蛋还是炒菜,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只是焦的程度有所减轻。
之后有一天,北仑戚家山商会的企业家们来到美姑,向美姑儿童之家捐献了20万元,李洪飞进行了拍摄报道。“当时在现场感受到,孩子们、老师们真的都很开心。其实这些孩子对20万没什么概念的,但他们知道远道而来的客人,带着满满的关怀和善意。他们唱了《听我说谢谢你》,唱得专注又真诚,我听了也是鼻子酸酸的。”这条新闻,凉山州电视台,北仑和美姑的报纸、电视和新媒体都进行了刊发。
那一天,他还坐车3个多小时来到了龙头山,一路颠簸,一路风景,拍摄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牛羊成群的美景。
也是在那一天,在疲惫的赶路和拍摄后,李洪飞背着摄像机包和三脚架回到住处时,在一楼楼道里听到了熟悉的宁波话。他一下就兴奋了!站定脚步“偷听”了一会儿,确定就是宁波话后,鼓足勇气大喊道:“上面是宁波人吗?”
“是嗷——”肯定的答复传来,重点是对方还邀请他去吃饭!
哈哈哈哈……李洪飞高兴极了,蹭蹭蹭爬到四楼放好设备,“没脸没皮”地直奔二楼,敲开房门。原来这里住的是北仑援助美姑医疗队的队长、美姑县人民医院院长陈忠和其他两名队员。
当晚,陈忠院长掌勺,做了四菜一汤的宁波菜。你们猜猜是哪四菜一汤?肯定猜不着——是水煮鸡蛋、蒜泥炒青菜、红烧萝卜、酸菜豆腐还有虾皮紫菜汤。
四个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工作聊生活,聊在美姑遇到的人和事,聊回北仑后第一餐想吃啥,聊到各自拿出手机“先弹个视频回家”……
夏风徐徐,月色无边,思乡的情绪把夜拉长,几个大男人掩面泪下。
“第二天起来想想,觉得怪丢人的,大男人居然哭了。在这里,‘想家’变成了一件感觉挺矫情却又控制不住的事情。”
随后的日子里,二楼的三个医生只要在家里做饭,就会打电话给李洪飞,让他去吃饭。李洪飞为自己交到朋友开心不已,也得知了炒菜不能用电磁炉,而是用那只放在客厅用来取暖的加热器,竟然是慈溪产的。(见下图)
美姑县城海拔平均2000米,道路有很多上坡和下坡,李洪飞上楼、上坡会喘得比较厉害,医生说这就是高原反应。
美姑气候宜人,十分凉爽。“北仑40度左右的时候,这里最高也就33度,一般就20多度,根本用不到空调,大中午不在太阳底下也不会觉得热,晚上睡觉不盖被子还会觉得冷。”李洪飞说。
美姑的天黑得很晚,基本要到晚上8点半之后。
美姑的人们,生活得“很慢”。
下班后懒得做饭的日子,李洪飞就会出去逛逛,走街串巷,看看什么时候人最多,看看什么店里生意最好,饿了就在路边小摊买两个土豆。那边跟北仑一样,电子支付哪哪都能用,出门带个手机就行。李洪飞去之前专门取的5000元现金,后来又存了回去了。
美姑自然风光迷人,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和“南红玛瑙之乡”的美誉,李洪飞很想都挖一挖、拍一拍。
美姑的北仑干部们尽责尽职、苦干实干,操心着这操心着那,每天都在动脑筋怎样让美姑发展得更快更好,李洪飞也很想都跟一跟、写一写。
前几天,他跟随美姑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去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只有泥路的保护区推着一辆“两驱车”前行,因为下了雨地太滑,宣告失败。第二天天气放晴,换了四驱车再次“冲锋”,成功拍下了人人都“哇塞”感叹的美景。
“在美姑拍摄,车程1小时算路近的,基本两三个小时起步。美姑的同行太难了……”李洪飞感慨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打算走得更勤一些、更深一些、更远一些,报道更多的美和好、变和进,“吸引我们北仑人、宁波人来美姑走走、看看。”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波美姑美景
摄影:阿牛史日
(来源:北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