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园”的老虎肉和熊掌是个传说吗?

邓海建

近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曹园事件”备受关注。相关部门三次作出的拆除并罚款的行政处罚,最终沦为“一纸空文”。举报人称,他多次在“曹园”主人的私人宴会上吃到或看到老虎肉,“这些老虎肉和熊掌,都是非法走私而来。”(3月27日《华西都市报》)

老虎肉和熊掌的举报,不过是“曹园事件”的一则花边。举报人扯出这些“线索”的意思,也不过是希望借着舆论的合力,在掘进“曹园”的真相上有些新作为。换句话说,拆除违建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一批挖掘机进去,故事是不是就点到为止,这个问题还有商榷的空间。

这些年,“曹园”越来越像个高傲的孤岛:建高墙、拉电网,庭院深深,大门紧闭。令人惊讶的是——3月20日上午,当地副市长带队,森林公安、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赶到“曹园”现场调查,但在“曹园”门外竟被堵半个多小时。经过多方沟通,多家媒体和联合调查组才得以进入。违建之牛,令人瞠目。公众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一下:这样的牛气,老虎和熊碰到了,怕也是要瑟瑟发抖的。

老虎肉和熊掌下了谁的肚子?这个问题有点虚。不如换些更扎实的提问,比如:究竟是怎样的“障眼法”和“隐身术”,能让富豪的私人园林安然掩藏在国家林地之间?国土部门曾对“曹园”的违法占地建设进行过3次行政处罚,为什么丝毫没能拆除一砖一瓦?多次报案、多次交涉、多次投诉,为什么诸多部门竟然尴尬而不知情?

秦岭违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林子的问题,说到底,莫不过是“人”的问题。从秦岭违建别墅群到牡丹江的“曹园”,一个共性的问题难逃追问:在生态的金山银山之上,到底有哪些人在充当毁林毁绿事件中的保护伞?

捂着盖着,迟早烂透;惩前毖后,方见新天。《土地管理法》不应该是吃素的,《刑法》更应该秀出底线。违法占林占地案究竟有没有下文,有着难以估量的示范效应。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组建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就是想在体制机制上解决“九龙治水”问题。于此语境之下,地方部门恐怕要抛开侥幸的幻想,当务之急就是两件事:一是拆,拆到干干净净;二是查,查到底儿朝天。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些楼里的风花雪月,设若曾与权力藕断丝连,就不该被断壁残垣掩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