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 | “宣和”的多重身份——《文澜阁四库全书》子部古籍《宣和书谱》

 keywords  宣和/书谱/文献 《宣和书谱》共20卷,著录宋徽宗时宫廷所藏历代书法作品,编纂

 keywords 

宣和/书谱/文献

《宣和书谱》共20卷,著录宋徽宗时宫廷所藏历代书法作品,编纂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夏秋间。《宣和书谱》包括历代帝王书1卷,正书4卷,行书6卷,草书8卷,八分书1卷。收录汉魏至北宋的197名书家的1200多件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书法美术史价值。《宣和书谱》抄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832分册中。


“宣和”的多重身份

在艺术史上,北宋的“宣和”,并不仅仅是一个宋代年号,它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记号。《宣和书谱》是《宣和画谱》,就是这个记号中重要的两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道:“宣和之政无一可观,而赏鉴则为独绝。”

宋徽宗

《宣和画谱》已经在《 “惟好画耳”的宋徽宗和他“晒出”的经典绘画》一文中做过介绍,今天介绍的这部《宣和书谱》,著录的是汉魏至北宋的197名书家的1200多件书法作品。关于北宋以前的绘画、书法的历史演变,至此有了一份较为全面的文献呈现。这两部北宋宣和年间的艺术文献,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最重要的经典,对于今天的书画鉴定和艺术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宣和”年号也因此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艺术标签,其中透露出来的艺术品评观念历千载而不衰。

《宣和书谱》内页

共计20卷的《宣和书谱》,包括历代帝王书1卷,正书4卷,行书6卷,草书8卷,八分书1卷。在此书中,自篆书以下各有叙论,包括了篆书、正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代表人物,阐述了各书种的源流及其变革,论说了所录书法家的标准和道理所在;最后以制诏、诰命、补牒作为附录。20卷中,各卷均有分目,人各一传,共立传197名书家;御府所藏法帖共收录1200余件,有存目但不收录正文。

《宣和书谱》在宋代并未刊行,元代初江南民间开始有传抄本流传。元大德六年(公元1303年),延陵吴文贵根据众多版本汇编,又会同其好友参校后付梓刊行。明嘉靖年间,杨升庵亦有刊本,此外还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等。

宋徽宗.《夏日诗》

宋徽宗.《中秋诗》

宋徽宗.《瑞鹤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宣和书谱》不著编撰者名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欤?”并以为:“芾、京、卞书法皆工,芾尤善于辨别,均为用其所长。故宣和之政无一可观,而赏鉴则为独绝。” 蔡京、蔡卞、米芾三人“所定”说,虽然遭到当世许多学者的否定,但就其编撰的系统性而言,从书法的谱系传承到书家的个人传记,其编撰体例基本一致,如果不是精研书法之人,实在难以完成此书。

《宣和书谱》的叙论首先梳理某一字体出现于何时并有怎样的发展,接着列举出该字体的代表书家并梳理出书家之间的传承,每种字体都可以找到各自的“字体之祖”,由此而基本上描绘出书法演变的历史谱系。

《宣和书谱》内页

《宣和书谱》内页

在对每位书家个人传记的书写中,先是述其家族世系,并且十分注重书家身份和家学渊源以及书学影响,如:

父瓘亦以能书名世。尝谓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弟宣善篆及草,名与父兄后先,宣弟庭亦工草。恒之子仲宝叔宝俱有书名,家学相传,四世不坠,盛哉,遂与王谢家遗风余习相季孟也。(卫恒条)

父鉴以草书称,古劲超绝,后所不能窥其藩篱,至愔乃能接翼……愔妻傅氏亦善书,子超尤得家传之妙。(郗愔条)

《宣和书谱》内页

子恬,洽皆以书名。时人方为杜卫焉。唐王方庆,导之后裔也,尝以自导而下十一世书上天后,后令崔融为宝章集序其事以赐之,举朝为荣。(王导条)

妻郗氏,亦甚工书,有七子,为世所称者五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并工草隶而献之最知名。凝之其谢道韫有才华亦善书。家传之学未有如王氏之盛者也。(王羲之条)

《宣和书谱》内页

《宣和书谱》内页

对于魏晋之后的书家,《宣和书谱》虽然少有提及家学影响,但也会叙述书家的师法对象和师法脉络,从而为书家善书找到其历史渊源。

《宣和书谱》中透露出的“书如其人”的品评观念,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尚,并成为了宋代以来中国艺术批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宣和”作为一个宋代年号,在政治上得到的是“宣和之政无一可观”的严厉批评;“宣和”作为一个艺术记号,在艺术史上得到的是“赏鉴则为独绝”的正面褒扬。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宣和”都不仅仅是一个年号,它更是一段至今难忘的历史印迹、文化印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