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静娴
摄影记者 宋枕涛 肖灏 刘中灿
实习生邵格 方丹丹 田思怡
“这场展览让我更了解知识产权,也带来了一场音乐的视听盛宴!”4月22日,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湖北分会场启动仪式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启幕。现场,“荆楚律动,创响未来”展览将科技与文化相交融,带来一场关于创造、保护与传承的视听盛宴。
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
踏入展览现场,仿若步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展览围绕“两行动两工程”展开,从高价值专利培育专项行动到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到区域品牌培育工程,精练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向参观者展示了湖北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多点开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看到了展板上这么多案例,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正奏响知识产权强省最强音!”展板上,铁四院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精测电子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长飞光纤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一系列特色鲜明、机制完善、质效优先、示范效应明显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让参观者感受到湖北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的不断发展。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湖北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24.68%,居中部第1。年度国际PCT专利申请量持续保持中部第1,全国第7。
从讲解员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同样成绩斐然。“湖北省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获得2项金奖、1项银奖、24项优秀奖,实现重大突破,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激活新动能。”讲解员细数近年来知识产权发展脉络,“湖北省知识产权局连续六年出台知识产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原来我们省有这么多驰名商标,除了耳熟能详的东风汽车和三峡集团,还有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等多个行业的知名商标。”今天特意来感受知识产权与音乐活动的大学生说,“通过这次展览,我发现原来知识产权就在身边!”不少参观者表示,切身感受到了湖北省商标注册量质齐升,品牌培育扎实推进。
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参观者也了解到湖北丰富的地理标志产品。房县香菇、宜昌蜜桔、孝感米酒等14项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保护名录,“赤壁青砖茶”“潜江龙虾”“秭归脐橙”等6件地理标志入选国家“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参观者感慨:“湖北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聆听千年编钟的回响
在展览现场,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正悄然展开。知识产权和荆楚音乐相互交织,科技与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也生动展现出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创新的紧密联系。
展览的核心区域,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品)静静伫立,成为全场焦点。这套编钟气势恢宏,不少参观者为它驻足。讲解员介绍:“该套编钟总体外观、形制、纹饰均以‘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仿制。其合瓦形的钟体结构揭示了中国古代一钟双音的伟大声学创造,从其钟体乐律铭文可知在24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卓越的十二生律甫页曾体系。”
在讲解编钟独特的“一钟双音”特性时,表演者轻轻敲击编钟的不同部位,清脆悦耳且音高不同的两个音符瞬间在展厅中回荡,引得观众纷纷发出惊叹。
“咚——咚——”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7位学生拿起手中的钟锤,有节奏地敲击在编钟上,悠扬的乐声逐渐响起,与一旁古筝的婉转、柔和相得益彰。随着《东方红》的旋律铺展开来,学生也愈发投入,每一次精准的敲击,都仿佛在与古老的编钟进行对话,将这首经典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也沉浸其中。
“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学生,能够演奏与发扬我们本民族的传统乐器与文化是我们感到自豪和荣幸的事情。”2023级民族打击乐专业的高兴参与了此次编钟表演,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团队成员排练了数日,选择演奏《东方红》,既是对民族乐器的一种传承,也是古乐与当代音乐的融合。
现场,来自湖北音乐博物馆的九连墩编钟(仿制品)、曾侯乙墓竹排箫(仿制品)等展品也让参观者驻足欣赏,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学生讲解员李艳婷也在此次活动中收获颇多,她说:“通过本次讲解,对编钟音乐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明白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当我在讲解中看到听众专注的神情和积极的互动时,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也为能够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听众而感到自豪。”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湖北正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两行动两工程”,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完备高效、培育创造量质齐升、转化运用提速提效、保护维权有力有序、品牌建设出圈出彩,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