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平凡的生活,发掘壮阔的意义|2024刀锋图书奖全榜单

日常的生活、朴素的思考,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壮阔。4月18日,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荣誉典礼在武汉举办。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荣誉典礼现场。(图/新周刊)

刀锋图书奖推委会主席李修文代表推委会做开场致辞。“我们一起致敬入围和获奖的每一部作品。本届推选的主题叫做‘壮阔的平凡’,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平凡底色就像一座一座岛屿一样,从水面之下浮出。我们希望这些岛屿借由刀锋图书奖得以更加清晰。”

岛屿与岛屿之间彼此连接,让我们得以领略时代和书写的壮阔风景。李修文主席以葛兆光教授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举例,认为书中所包含的“对文明多样性的珍视、对日常之物的敬畏、对古往今来的共鸣,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平凡与壮阔的双重力量”。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推委会主席李修文代表推委会做开场致辞。(图/新周刊)

李修文主席特别指出,荣誉典礼举办地民众乐园是一座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文保建筑。1934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此登台演出,他的很多名句、名段就是在这里打磨定型的。所以,这里也是创新之地,“站在这里,我们也更加相信,只要书写还在继续,生活与文化的创新就会继续,刀锋图书奖对于书写者们的培养与跟随也会继续下去”。

连接彼此的岛屿,

领略时代的壮阔风景

测量时代体温,寻找新锐力量,这是新周刊和刀锋图书奖一直在做的。自2021年刀锋图书奖创办以来,我们始终在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反映这个壮阔的时代?

哪些图书与思想,更能给予人们力量?我们以年为时间刻度,又一次集聚,聆听、分享,共同交流,也一起见证了12本年度好书以及年度致敬、年度评论家、年度作家、年度出版品牌等16项单项荣誉。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榜单,率先公布的是“年度博物图书”与“年度重版作品”——苏尼尔·阿姆瑞斯教授的《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与诗人黄灿然的《必要的角度(增订版)》。对探知欲的珍视、对常看常新的经典好书的再度呈现,可以说是我们洞见广阔的起始点。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被评为“年度博物图书”。(图/新周刊)

有时候,因为“巴别塔”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种种理解障碍。这时,译者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孟凡礼凭借《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自由、政治与人性》被评为“年度译者”。在他看来,学术翻译,尤其是哲学翻译,远不只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某种意义而言,它是检验当代汉语能否胜任人类高级学问尤其是当代世界哲学表达的一个标尺。

孟凡礼被评为“年度译者”。(图/新周刊)

如果说译者是带领我们跨越理解障碍的向导,编辑则像摆渡人,带领读者去往浩瀚书海中的思想之洲。《秦汉史讲义》的编辑李占芾被评为“年度编辑”,他表示:“一部书稿就像一块璞玉,而编辑正是琢玉的匠人。在熟识了玉的质地后,或切或磋,或琢或磨,将其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这个活儿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还好我一直在坚持。”

匠人精神属于幕后工作者,也属于那些真正用心打磨作品的创作者。有人在现实场域不断发掘有别样意义的选题,也有人以生活为锚点,勾画出虚构的画卷。

辽京被评为“年度青年小说家”。从《新婚之夜》到《白露春分》,她笔下的人物,始终浸染无常世事,相互扶持、相互憎恶、相互忍耐,又始终保有最原始的善意。“在无数大词和虚无故事席卷的今天,一个认真写生活的作家,尤为珍贵”。

写下《逃走的人》的李颖迪,被评为“年度非虚构作者”。她在现场分享时表示:“我在书里记录的那些人,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他们在提出一个问题。就像弗洛姆所说,如果我只是别人口中‘应该成为的我’,那我到底是谁?如果我离开了主流的轨道、主流评价体系,那我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

有人用文学贴近生活的近处,也有人用文字描摹与畅想无穷的远方。“年度旅行文学”获得者刘子超希望用自己这部《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让更多读者触摸到世界的温度,在动荡之地照见永恒的人性”。

作家刘子超的《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被评为“年度旅行文学”。(图/新周刊)

“年度最具改编潜力作品”为《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其作者朱琺引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明想象的价值:“故事与时间一样,自有其如河水般蜿蜒的运动,或者说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无名长链;故事一次又一次,反复被编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新的意义。”

为此,荣誉典礼主持人韩松落替作家们向刀锋图书奖推委、制片人齐康喊话,希望影视行业多关注文学作品,就如将《我的阿勒泰》那样的优秀作品改编成影视剧。

作家韩松落担任本次颁奖典礼主持人。(图/新周刊)

年轻人的处境与社会的转变,是人文学者、社科学者追寻的母题。“年度人文学者”成庆在现场分享时表示,他之所以转向佛学研究,来自他个人生命存在意义的危机。他意识到,或许可以从传统的思想资源入手,以解决自己的焦虑——传统并不是“过去时”。

“年度人文学者”成庆做现场分享。(图/新周刊)

“年度社科学者”林小英将《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作为一扇窗口,“映出一代人的成长,映出构成宏大教育概念的细碎日常”。县城社会内部的肌理,以及县中与县中、县与县的差异和共性,也由此显现。

广东人民出版社旗下的万有引力被评为“年度出版品牌”。这个植根于岭南的图书品牌,正式创立五年来,始终保持对人类整体和当下现实的双重关怀。

万有引力被评为“年度出版品牌”。(图/新周刊)

“年度致敬”获得者葛兆光教授身为学界前辈,积极拥抱新媒介,试图通过更丰富的内容形态帮助人们打开视野。他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最早源于一档播客节目,之后他邀请20多位中青年学者共同撰稿,其成果就是三卷本的厚重之作。主要撰稿者之一段志强代为发表感言:“在这个到处脱钩的时代,有这么多人致力于讲述人类交融和文明互动的故事,这表达一种清晰的态度,那就是对于共通、共享、理解和包容的信心与坚持。”

葛兆光先生获得“年度致敬”荣誉。(图/新周刊)

在现实冗杂的琐事中,也依然有人受诗意感召,用精干的句子呈现深远而广阔的内心世界。刘天昭凭《变得厉害》被评为“年度诗人”。她相信,“人只要诚实就不会孤独”。

评论家正是“诚实”的代名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凭《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被评为“年度评论家”。他的现场分享主题为“刀锋与刀环”:刀是利器,有一往无前的刀锋,也有代表回环之意的刀环。在古人看来,使用这一利器,必须同时存有回环之心。

“年度评论家”李敬泽做现场分享。(图/新周刊)

李敬泽认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所写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是写给评论家的诗。正如刀是利器,言语也是利器。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手中都有了“言语”这把利器。“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了一个大评论家,一个大杀器,它叫‘人工智能’。”

《视刀环歌》:“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图/新周刊)

李敬泽说,刘禹锡的诗让我们意识到,刀锋是有限的,言语也是有限的,总有不能抵达、不能穷尽之处。对于人世间的丰富,也就是“平凡中的壮阔”,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心里的敬畏和爱。“说到底,我们并不是真的爱我们手里的这柄利刃,我们爱的是情深意长、难以言喻的人心。”

张楚凭《云落》被评为“年度作家”。他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县城、关于人间情义的长篇小说,也是我献给县城生活、县城记忆和沸腾时代的一封琐碎的情书。”

李修文主席(左)为作家张楚颁发“年度作家”荣誉。(图/新周刊)

以“年度好书”为媒,

倾听更丰沛的表达

刀锋图书奖推委会选出的“2024年度好书”,跟“壮阔的平凡”主题密切相关。

《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这三部作品所书写的母题,都是“爱”:刘绍华与母亲之间的亲情;人类对动物的关爱;关于爱的知识。在一部分人慨叹“爱无能”的年代,这些作品为我们揭示真正的爱无关种族,它是人类的本能,更是人类社会向前推动的重要动力。

《满世界寻找敦煌》《空城纪》《猫鱼》的共同之处在于寻找:学者荣新江探寻学术真谛;作家邱华栋用文字复现被风沙掩埋的“空城”;演员、导演陈冲打捞“猫鱼”般的关于个人、家族的记忆。

入选“年度好书”的《满世界寻找敦煌》《空城纪》《猫鱼》。(图/新周刊)

随后,书评人、文学博主都靓以“最小单位的英雄主义”为题,分享了自己的体悟。从事自媒体6年,她发现,读书博主无法用短视频代大家读书。“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试图做好一种平衡,数据与内容的平衡、天真与经验的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相信今天在座的优秀的作者、出版人、编辑,我们同样要面对这样的平衡。

所以,我想说的是,在任何大的趋势中、任何浪潮里、任何环境中,即使再渺小,我们也是有选择的。”

书评人、文学博主都靓做现场分享。(图/新周刊)

这种“大趋势中的选择”,也是“年度好书”的评选准则之一。《吉普赛郊游》《韩国电影100年》《正常故事》都反映了这一点:建筑工程设计师陆嘉伟变身为全职写作者路魆,隐匿在岭南乡村,在故事中创造不同的人生;范小青对韩国电影创作群体和产业结构进行了梳理、对韩国电影崛起的方法论完成总结,让无数电影人有了借鉴的范本;说脱口秀出身的颜怡颜悦,则以擅长的方式讲出自己的“文学时刻”:

颜怡、颜悦做现场分享。她们的《正常故事》入选“年度好书”。(图/新周刊)

颜怡:为了不冒犯写了一堆什么也不表达的废话。

颜悦:这叫“挑战传统阅读习惯”。

颜怡:如果你写不下去了,不是失败——

颜悦:你只是跟文学BE了。

颜怡:但说真的,文学教会我们去关注不曾被描述过的境况和人类感情、触底的黑暗和恐惧——

颜悦:教会我们去关注那些公共话语中被回避、被忽视的瞬间,我们称之为“文学时刻”。

“年度好书”《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是大众史学写作的模范之作。作者孙立天专程从美国赶来。他表示,领取荣誉的时候,也正是他自己人生中的“壮阔瞬间”。

2024刀锋图书奖推委许纪霖(左)为《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作者孙立天颁发荣誉。(图/新周刊)

“年度好书”《史记今读》同样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批评家黄德海表示,自己写的书入选,更多表达了大家对《史记》的敬意。“反复阅读《史记》的时候,我已经理解的部分是卓越而高贵的,我相信我所不能理解的部分同样是真实的。为了理解这本著作,一个人肯定需要成为某种专门的潜海采珠者。”

葛亮长居岭南已有25年。他的《飞发》《风球》,以及入选“年度好书”的《灵隐》,构成了独属于他的“文学香港志”。葛亮表示:“历史袤然,倏忽为背景。一粥一饭,是胼手胝足的生活真相。人以肉身与时代博弈,在现代的万声喧哗中,灵隐于市。”

作家葛亮的《灵隐》入选“年度好书”。(图/新周刊)

“假如我是新的”——

视一切变化为常态、机遇和探险

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在做总结致辞时说:“我们正在共同经历一个变化极快、密度极大、不确定性极强的时代。但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小时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纯粹而坚固的存在:在人与书之间、人与人之间、书与书之间,我们彼此唤醒、呼应、交流、倾听。”

“今年,刀锋图书奖5岁了。从2021年至今,50位专业推委和我们一起,共同评选出近1000本好书;29位作家、学者、出版人获得年度人物奖项荣誉,49部作品获得年度好书荣誉。这5年里,刀锋图书奖始终坚持独立、公正、真诚的姿态。因为我相信,唯有这样的选择,才能经得起当下与未来的凝视。”

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做总结致辞。(图/新周刊)

孙波社长宣布,2025年,李修文将继续担任刀锋图书奖推委会主席。随后,李修文主席揭晓了2025年度刀锋图书奖的主题——“假如我是新的”。

李修文说:“‘假如我是新的’,将视一切变化为常态、为机遇、为探险,‘我’既是亲历者,也是塑造者——‘新’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势,更是一种变革力量,意味着新的连接、新的规则、新的书写、新的故事,正在等待诞生。

‘假如我是新的’,是让自己变成一条流动的大河,让浪潮变化成为冲刷出新河床的力量。”

河流仍在奔涌,而河岸上生活的我们,也将继续前行的脚步。新生活的画卷每天都在展开,不论如何落笔,相信总有人去描画和书写当下,也总有人借由书籍,穿越时空之限,汲取思想养料,投入一段又一段崭新的人生。

刀锋图书奖是见证者、同行者,亦是参与者,我们将继续出发,在旅程中发现更多美好,与更多人相遇、同行。

主办方与获得荣誉者合影。(图/新周刊)

新的篇章业已翻开,刀锋锐利依旧。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

全榜单

编辑 谭山山

校对 严严

运营 马社力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