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高血糖。早期发现高血糖如果不控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糖尿病肾病往往在早期,主要出现的是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疾病的进展,蛋白尿会越来越多,逐步发展到肾病综合症的范围,在后期甚至会影响到肾功能的情况,且很多病人在后期进展非常快,会发展到尿毒症。
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其中1型糖尿病病人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病的时间短,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病。由于该病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早期及时防治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
老人糖尿病10多年,因错误用药导致发生肾衰?
患者xxx,男,68岁,有10年糖尿病病史,坚持吃降糖药,但经常断药,血糖控制不稳定。3年前,总觉得没劲,后来发现泡沫尿,去的医院就医。检查结果发现,蛋白尿(+),不仅血糖高,血压也偏高。医生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拖下去肾脏肯定会受损。医生又开了两种药,一种是降血糖药,还能保护肾脏;另外一种是降血压药,可改善蛋白尿。
后来听说吃药伤肾,认为蛋白尿是吃药吃出来的。可是医生还又开了两种药,以后要吃三种药,会更伤肾脏。为了少吃点药,开始吃保健品,降糖的、降压的、保肾的、护肝的,觉得对自己的病有帮助,都买来吃。认为吃了保肾的保健品,医生给开的药也没必要吃了,就停了药,只吃降糖药和各种保健品。这样吃了有2年多,肾脏彻底吃坏了。
先是觉得浑身没劲,后来出现恶心、呕吐,去医院就医,检查结果显示血糖高,尿蛋白(+++),血肌酐高 530μmol/L,肾脏已经严重受损,肾衰竭期3期。
医生表示,患者虽然服药降血糖,但用药期间出现违规行为。一是擅自停药。当查出蛋白尿时,这是早期肾病的典型表现,医生开的药不仅能用于降糖、降压,还能帮助保护肾脏,控制肾病恶化,是最佳的选择。但患者觉得吃得药越多,肾脏伤得越快,擅自停药,不仅失去了药物的护肾作用,而且使得血糖、血压持续升高损伤肾脏,导致肾病恶化,发展为肾衰。
二是盲目用保健品。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病,只能预防。如果长期大量滥用,不仅起不到预防肾病的效果,反而会伤害肾脏和肝脏。很多人服用保健品,不知道其中的成分,导致成分冲突或重复,大大增加了肾脏的负荷,还有些保健品添加了药物成分、中草药成分等,这些都可能伤肾。患者本来有糖尿病,肾脏容易出问题,每天吃大量的保健品,雪上加霜,加速了肾衰。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专家表示,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记载了“消渴症”即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改善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而燥热愈甚,燥热愈盛而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常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常波及肺、脾、肾三脏。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处方用药重在解决阴虚燥热问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调整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降低血糖、消除尿糖。
专家表示,中药对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时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对血糖有影响的70多种中药。降糖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山药、葛根、白芍、地黄、枸杞子等30多种;升糖的中药有柴胡、紫苏、生姜、龙胆草、秦艽、龙葵、瓜蒌、党参、杜仲、鹿蹄草等近20种。临床用药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中药降糖作用的科研成果,尽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对于有毒理报道的中药应当避免使用,以免加重肝肾的负担。
在治疗糖尿病主症时,应做到既要符合中医随症用药的原则,又要尽量选择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药。在专家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其选用的中药大多数是既对症又降糖的,少数是只对症不降糖。
糖尿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未得到很好控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心、脑、肾的并发症即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肾病等,往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治疗糖尿病要把中医宏观的证候与西医微观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标本兼顾。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血少,燥热伤气,进而出现“阴虚血必滞”、“气虚血必瘀”。西医认为糖尿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其结果是导致毛细血管壁增厚,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成分改变,出现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并发症都直接或间接与中医的瘀血证有关。中医常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法为主要治法。而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适当节制饮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过高,还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生/黄雯;约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