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法教授:德国高校借助专业特长架起一座中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阮佳闻):近年来,中国与德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而自2000年中德法治国家对话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进行的友好互动与务实合作也越来越多。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阮佳闻):近年来,中国与德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而自2000年中德法治国家对话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进行的友好互动与务实合作也越来越多。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经济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公法教授来汉瑞是该校对华高等教育中心的负责人。据来汉瑞介绍,该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展丰富的跨学科中德合作科研与教育项目,借助其专业特长架起一座中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我们观察到,德国与中国在法学方面的合作最近几年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平等对话、彼此借鉴、互利共赢的特点也是愈发的明显。在我看来,德国的年轻人,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强化自己的‘中国能力’。因为今后如果从事经贸领域的工作,就肯定会跟中国打交道。所以培养毕业生相关的能力是我们眼下的重点。”

来汉瑞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德经贸往来的深化,德国对于中国相关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而德国作为全球职业教育的领头羊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所以德国与中国加强高校合作大有可为。他说:“当前,德国和中国有很多可以进行类比的地方。比如在传统工业领域,两国都有很强的生产和创造价值能力、都对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多年前,在意识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后,中国开始积极推动高校教育的转型。德国同样如此,不少高校从五十多年前开始实践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我相信,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与眼下已增至约700所侧重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国院校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而这将对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定期往返于德中之间的来汉瑞告诉记者,自己有幸在2019年9月到访北京期间经历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活动的彩排,感到非常震撼。他表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里所取得的发展与成就举世瞩目,不仅中国的法律体系逐渐完善,自己在与中国同学的交流中也深深感受到中国年轻一代法律方面的才华和魄力:“我这些年同时也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的客座教授。接触的研究生也好,博士生也好,都是特别优秀的精英,不仅天资聪慧,还拥有出色的外语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也都很扎实,这让我看到了中德未来在该领域合作的无限潜力。”

来汉瑞指出,中国在公法方面主要是受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影响。鉴于公法研究必须立足不同的国体,所以德国与中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每年都在高校举行论坛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热点话题,并且双方均从中受益匪浅:“在此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法律人士对德国的了解要远远多于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他们不仅说着流利的德语,对德国历史也非常熟悉,相比之下,我们简直就是一无所知。因此,我们急需在高校有计划地系统性提高‘中国能力’,这不单单是指汉语的语言水平,更是专业学科方面的能力。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必须亲身体验。所以我们非常支持学生们去中国交换或是做课题。以往的经验也证明,所有从中国回来的同学都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赞不绝口,而这无疑是他们与中国开展长期合作的最佳开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