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人的勇敢,是现在年轻人不曾有过的叛逆

如果有一个时代,一方面是理想、信仰、使命、浪漫,另一方面,却是疯狂、反叛、饥渴、无序,那么,这个时代,非八十年代莫属。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让很多现代中年人十分怀念的时代,那就是八十年代。

在很多人的眼里,八十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社会虽有动荡,却也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

那年一切都刚刚解禁,人们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感情、思想、创造力都喷涌而出。激情、浪漫、理想主义蓬勃发展,中国的文学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年轻、真诚、单纯的人们将文化和文学不断推往新的高峰。

文化界迸发出的巨大光芒,三十多年后回望,依然璀璨绚烂。

由于生活节奏慢,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很简单,但这简单背后,却是真实的笑容,爱情也很美好,对于“物”的要求远没有现在高,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只要肯吃苦,肯干,那么不出几年就能盖一间屋子,娶一个干净朴实的女性为妻,然后双方风雨同舟,共同走过几十年的时光,现在的人能行吗?

那是一个只要许下诺言,人们就会铭记一生并身体力行的年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往昔。

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更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那不但是文学最好的时代,也是文人有风骨,学者有思想,文化有气质的时代。

当时的文学海纳百川,不问来路,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存在着一股非常强烈的文化饥渴。

现在人们能叫得上名字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种类,在那个时代都涌现了一大批好作家,如王蒙、路遥、刘心武、贾平凹、余华、苏童、方方、史铁生,梁晓声、王朔、莫言、刘震云、陈忠实等等。

这些作家的作品里既有反思过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更有人向世人揭示真实的外国情况,让读者大开眼界,一时间中国文学,可谓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好作家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各种文学奖项都是神仙打架,根本没有现代中国文坛这样大猫小猫两三只的尴尬。

那个时代既有佳丽柔情万种的爱情故事,也有侠客仗剑天涯干气云霄的江湖传说。

亦舒的开司米毛衣,是独立小资的最好意向,其笔下男女在故事里海誓山盟荡气回肠,却又无可奈何,她的故事里都是都市小资们的缱绻与苦恋,她和琼瑶的爱情演义让人一代代读者为之着迷。

深具流浪情结的三毛穿着大朵碎花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带着吉普赛女人般的流浪气息在四海为家里寻找爱情的归依,苦海去得,撒哈拉也去得,也让许多人放飞自我。她与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长生死恋,曾令许多人唏嘘不已,也曾唤醒多少人梦中的花开花落和诗与远方。

金庸、梁羽生、古龙这三位“剑客”用笔写透了人生,用故事人物,潜移默化塑造了我们最朴素的正义观和爱情观,在他们的带领下,人们纵横江湖的侠肝义胆快意恩仇。许多国人最朴素的侠义观,便来自于他们笔下的江湖。

彼时,刚刚开放的中国犹如大地回春,社会上也是一天一个样,明天总会被今天更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作家们开始思考,开始憧憬,要么怎么说诗人的梦都在八十年代呢,那时的他们可是文坛上的宠儿,身边绝不缺少妩媚羡慕的眼神,他们所写下的理想和爱情总是会受到万人追捧。

北岛的冷峻与反思《回答》:

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

顾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

芒克的纯粹真实《天空》:

海子的浪漫和灵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北岛在《波兰来客》感叹:

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高涨,对于文人来说,常常是几碟小菜,一壶老酒就能和同伴畅谈,再腼腆的文人之间,也是几杯下肚,无所不谈,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简单。关于这些文学感受,直到现在还都可以从余华、刘震云等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而现在也只剩下这些旧时代的老卒了,人们也只能从其对话中获知那么一鳞半爪。

但八十年代也是一个梦想破裂的时代,在激荡过后,海子的理想幻灭,卧轨自杀;顾城的天空塌陷,与爱人同归于尽;芒克干起了画画的营生;北岛远走欧洲,得以保全自己的诗歌城堡......

诗人已经远走,诗歌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

在八十年代,年轻人没钱,但却敢在碰到达官显贵时张扬的说:有钱有什么了不起!

现在再也没人说这句话了,只有一些恨不得把自己有钱俩字贴在脸上的人。

现代的年轻人在被社会毒打过一遍又一遍后,都知道个性再生猛,也生猛不过社会;再昂贵的理想,也付不起下个月的账单,躺平因此流行。

▌过去已经成为过去

时代长河的冲刷之下,80年代也缓缓而去,随着教育的普及、商业大潮的来袭,曾经的精英文化已经彻底成为过去。

诗人北岛曾说:“回想八十年代,真可谓轰轰烈烈,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

而人们仍在怀念那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烟火与诗情迸发、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年代。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活得有灵魂,大家都一样,在“攀比”谁活得更潇洒,谁更有姿态。

人们似乎越来越物质,越来越看重钱财。真正富有勇气的人少了,现实的人多了。叛逆的人少了,屈膝的人多了。鼓掌的人多了,反思为什么鼓掌的人少了。

我们终于发现,曾经美好的一切,如精神、理想、自由等等都抵不过一张抄来的、毫无创意,满是商业术语和互联网黑话的海报、PPT,抵不过时代的冲刷。

特别推荐“回望八十年代”三书(含独家),包括马国川《我与八十年代》、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两和柳红《八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三本书构成一个整体,从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方面出发,共同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

◎ 一场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八十年代最大的意义就是思想解放,为了补上错过的几十年,人们拼命吸收国外的各种知识,急于创造自己的风格,于是,文学、艺术流派一时如满天星斗,让人目不暇接。

美学热、国学热、新启蒙、伤痕文学、报告文学、人道主义等等,纷纷兴起。像雨后的野草,不顾一切地疯长,元气淋漓。艺术方面,星星画展、各种摇滚也此起彼伏。

这套书涉及的八十年代人物,包括阿城、陈丹青、王元化、李泽厚、韩少功、北岛、刘再复、崔健、田壮壮等,涉及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领域,通过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全面展现了当时文化界的风貌。

◎ 历史潮流中的八十年代

在历史上,八十年代是否是独一无二?

书中聚焦于八十年代,但又不局限于八十年代。涉及的人物都是各领域的大家,有改革开放付出心力和探索的三代经济学人,还有如哲学界的汤一介、文学界的阿城、美术界的栗宪庭等文化艺术界的引领者,他们思维开阔,言谈所至,常将八十年代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将视角不断拉远拉进,让我们更能看清八十年代的意义。

八十年代如此酣畅淋漓,它的辉煌是否能继续?它的历史地位到底怎样?

有人将它与美国的嬉皮士比较,八十年代的反叛精神确实有些相似,奋发向上的精神却决不相同。也有人往前追溯,将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与更早的五四运动放在一起,衡量其对历史的影响。

八十年代,有冲动,也有稚嫩,但终归是生机勃勃。它作为一块文化高地,孕育了很多当下的文化基因,现在文化界的各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那时找到苗头。通过这三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重温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也可以了解现实,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出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