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全文共9913字,配图41幅,阅读需要19分钟,2024年12月23日首发。
接上期(第1319篇)
1915年7月,随着美国布洛克拖拉机公司设计的加长版履带式底盘到货,陆地战舰委员会也终于得以在同年22日向威廉.特里顿就职的福斯特公司下发合同,要求该企业在该底盘基础上制造一辆战车原型用于测试。在已经退出组织的克罗普顿先生留下的图纸的影响下,1915年8月10日(另有说法是11日),福斯特公司总经理威廉.特里顿带领团队开始了战车原型的制造工作。他们在布洛克履带底盘的基础上安装了一套焊接钢材做成的车体骨架,然后用锅炉钢板铆接上去(因为只是原型,所以没用海军舰艇的装甲钢),组成了一幅厚度10-12毫米的防弹车身。车身顶部中央处有一个简易的可旋转式圆形炮塔,配备一门MK.II型40毫米水冷式高射炮,射速可达300发/分钟(其实就是马克沁-砰砰炮的英国版本),车体两侧均匀的分布着6个射击孔,一共配备6挺麦德森轻机枪用于攻击两侧的敌军步兵。车组人员能够从车体左侧和顶部的舱门进出车辆,并依靠前部的两个舱口和一具探照灯观察外界,至于车体前面的凸出部位则是转向装置所在位置。
图1:在厂房中接受组装的林肯一号机器
1915年9月10日,福斯特公司成功制成原型车并在厂房进行试车,介于该车组装的地区是英国林肯郡的林肯市,再加上是陆地战舰委员会成立后迎来的第一辆战车原型,故命名其为“Lincoln No.1 Machine”,也就是“林肯一号机器”,而福斯特公司还根据总经理的名字将其称作“Tritton”(特里顿)。不管咋样,陆地战舰委员会的工作算是有了成果,接下来就是实践出真理了。
1915年9月19日,林肯一号机器在林肯市南部的克罗斯-奥克利夫-希尔(Cross O’Cliff Hill)试验场向军方公开演示,出于隐蔽考虑,车辆没有安装炮塔,而且用防水布盖住了车身。陆地战舰委员会主席德因科特、温斯顿.丘吉尔、欧内斯特.斯文顿少校等人都带着热情参观了这场试验。令观众高兴的是,这场试验证明履带式装甲车辆能够通过恶劣地形,得益于布洛克履带不错的抓地力,林肯一号机器成功压过了试验场上精心布置的壕沟、弹坑和铁丝网。然而不幸的是,由铸钢做成的61厘米宽度履带被证明强度不足且无法有效撑住车辆16.5吨的全重,以至于在越过战壕时发生了履带脱落的尴尬现象,而且履带本身也容易断裂。此外,车辆的驱动器和传动器的配合也不好,无法承受105马力引擎的高扭矩。
图2、3:林肯一号机器证明了陆地战舰本身概念正确,但其行走装置有严重的可靠性问题
虽然问题不少,但9月19日的演出证明了“陆地战列舰”本身的概念是可行的,接下来所要做的只是修正技术缺陷。威廉.特里顿的做法是移除炮塔从而减轻底盘负载并降低车体重心,履带则按照福斯特公司的标准重新设计以解决强度差劲的毛病,至于驱动器则由特里顿先生的好伙伴,也就是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的41岁军官沃尔特·戈登·威尔逊(Walter Gordon Wilson)重新开发。这种改进样车被称作“小威利”(Little Willie),目前的主流说法是“威利”之名是特里顿先生的爱称,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对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讽刺性称呼。“小威利”在1915年12月初旬于林肯市的测试中表现尚可,其速度由林肯一号机器的3.22公里/小时提升到了6公里/小时,履带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可惜,没有意外的话,马上就要出意外了。看了上篇的观众老爷可能还记得,英国陆军提出的要求是能够跨越3.7米直径的弹坑、2米的壕沟和1.2米高度的土堤。但作者我几年前听到过一个非常难绷的科普,称英国军方当时的要求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阵地标准提出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证明英军挨了几个月的打后,他们觉得这标准不可能适应德国佬的阵地,于是新的指标成为了“能够跨越2.54米的壕沟、1.37米高的土堤,并在27度的坡度上行驶”。小威利虽然在6公里/小时的速度方面超越了军方的要求,但它的越壕能力显然是无法胜任新指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小威利移除了炮塔,只留了6挺维克斯7.7毫米重机枪,这种火力显然无法破坏德国人的机枪碉堡。
图4、5:小威利的越野能力无法适应英国陆军提出的新要求
不过咱们有句古话叫“未雨绸缪”,这句话在当前的陆地战舰委员会一样适用。在这里咱们需要着重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上一段指出的沃尔特·戈登·威尔逊。此君早在1900年就研发了一款名为“威尔逊-皮尔彻”的轿车,这种车在当时也是受到好评的型号,威尔逊也因此积攒了不少车辆设计经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重新加入皇家海军,成为了皇家海军航空队装甲汽车部队的一员。陆地战舰委员会成立后,威尔逊凭借自己的经验加入了其中,与威廉.特里顿成为了亲密的合作者,林肯一号机器和小威利就是他们合作的产物。
图6:沃尔特.戈登.威尔逊
早在林肯一号机器还处于建造阶段的时候,威尔逊就意识到了该车履带形态在越壕方面的局限性,于是在1915年8月17日,威尔逊向特里顿提出了一种新式的履带设计。这种设计保留了林肯一号机器的车体,然后在其两侧安装上与乘员舱相通并且绕过车顶的菱形框架,框架前后两端均长出车体并带有一定角度的倾斜,这样车辆在跨越堑壕和弹坑时就能利用菱形框架的前后两端起到支撑作用,然后利用引擎动力行驶过去。与菱形框架配套的过顶式履带的长度也大大增加,由90块铸钢履带板组成,这种加长的履带不仅能提高越壕能力,还能进一步降低对地压强。
特里顿听到威尔逊的建议后一样觉得可行,于是在1915年9月就向陆地战舰委员会上报了该项计划。委员会主席德因科特在9月17日批准了计划,于是特里顿和威尔逊先行建造了一个木质模型用于评估。评估成功后,陆地战舰委员会于1915年9月29日召开会议,商讨后正式拍板批准了新式原型车的建造。介于威尔逊和特里顿对这种预计重量25吨的新设计的贡献,该车被命名为威尔逊机器(Wilson Machine)或大威利(Big Willie,意译为大游民),而陆地战舰委员会出于海军传统以及该车的行走方式将其称作“His Majesty's Land Ship Centipede”,意思是“陛下的陆地战舰蜈蚣号”。巧合的是,作为陆地战舰灵感来源的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就曾凭自己的行进方式被人戏称为“毛毛虫”。
图7:威廉.特里顿绘制的“陆地战舰蜈蚣号”简易草图
大游民的乘员舱基本照搬了同期的林肯一号机器/小威利,是一具用铆钉固定在焊接钢管骨架上的金属箱体,由锅炉钢做成(因为只是原型车),其宽度为1.846米,长度为5.87米,正面钢板厚度可达12毫米,背部厚度为8毫米,底部和顶部为6毫米。乘员舱前端依然有类似锥形的凸出部位用于放置转向装置,而为了方便车长和驾驶员在加高的车辆中看清外界,观察窗不再开设在其前端,而是在前端上方另外安装了一个装甲观察塔,观察塔上的两个窗口都配备了带有缝隙的收放式10毫米装甲挡板。此外,乘员舱顶部有一个供车长使用的圆形舱门,而背面也有供车组人员的舱门。
图8:车长从车顶舱门探出半个身子
图9:大游民三视图
控制器、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型号与林肯一号机器相比都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戴姆勒105马力汽油机被重新放置在大游民的乘员舱的中间位置,而差速器被转移到乘员舱后部。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同样位于乘员舱中央的二档变速箱传递,变速箱直接驱动着强大的差速器。动力通过链条从差速器传送到链接着履带驱动器的传动轴。依靠几条链条传动,引擎马力就能传递到位于履带后部的主动轮从而为大游民提供前进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林肯一号机器原有的二档变速箱不适合大游民近乎增加到2倍的身躯,但时间又不允许设计新的变速箱。所以威尔逊和特里顿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在引擎左右两侧各自安装1台变速箱,它们分别控制左右两侧履带。这也使得大游民有3个变速箱(包括原有的主变速箱)。
大游民由位于乘员舱前方的两名驾驶员负责驾驶,他们纵列坐在两个椅子上并配有方向盘和操作杆。右侧驾驶员负责控制车辆的前进倒退,左侧驾驶员则利用操作杆控制两侧履带差速从而实现车辆转向(转向装置就在他的脚前)。此外,乘员舱中央引擎位置配有2名轮机员负责检修发动机、变速箱和差速器,同时负责在行动开始前转动发动机摇柄将其启动。另外,轮机员还要随时听从驾驶员和车长的指令控制2个附加变速箱从而改变两侧履带的差速。
图10:诸位可以通过这种剖视图察看大游民乘员舱的内部配置(包括动力装置)
图11:大游民驾驶舱特写
车辆的履带配置直接采用了威尔逊的设计。福斯特公司在做出细节改进的林肯一号机器乘员舱两侧均安装了铆钉固定的菱形车体,这个部位安装了厚度8毫米的侧面防弹装甲,长度为9.906米,高度为2米。菱形车体除了后端提供动力的主动轮外(由轮毂、齿圈、带齿垫圈、锥齿杯、固定螺帽和止动螺栓组成),在下层还安装了15个小型负重轮用于承担车体重量和对地压强,上层则安装5个拖带轮用于减少履带振动并防止上下履带互相碰撞,车体前端还安装了由轮毂、轮盘、滚珠轴承、轮轴盖、固定螺帽、双排滚珠轴承等部件组成的诱导轮,它负责协助纵向调整器规正履带松紧、进一步支撑履带结构以及诱导履带滚动。
大游民的履带由90块宽度为52.1厘米的履带块组装而成,这些履带块由锰钢铸造而成,这种高强度钢合金能有效适应撞击、挤压、摩擦等恶劣因素,符合履带要面对的环境。履带内侧铆接了4条纵向导轨用于啮合轮子,而轮子则会支撑住履带防止下垂导致的脱落事故。(林肯一号机器:内涵谁呢)
图12:该剖视图详细展示了大游民的履带结构和动力装置
看到这里的读者老爷或许会问:既然右侧驾驶员已经配备了方向盘(从剖视图可以看出来),那为何还要再增加一名左侧驾驶员进行转向?事实上,右侧驾驶员配备的方向盘所控制的不是大游民的履带,而是大游民乘员舱尾部的附加轮胎。此前的林肯一号机器也是依靠第二位驾驶员控制两侧履带差速实现转向,直接实现这个功能的就是差速器,但这个装置的启动会导致引擎部分功率丧失,影响坦克的移动速度。所以福斯特公司直接用福斯特-戴姆勒拖拉机的前轮(1.37米直径)组成了车辆的附加尾轮,这个尾轮的转动由驾驶员方向盘直接操控,用于给车辆的转向提供额外助力。此外,尾轮还能在车辆跨越壕沟时起到支撑器的作用,防止车辆尾部下滑与堑壕“亲密接触”。与林肯一号机器不同,大游民的尾轮新增了由驾驶员操作的液压装置,可以在行军时将尾轮抬起。
图13:福斯特-戴姆勒拖拉机
图14:大游民附加尾轮特写
图15:尾轮可以利用液压装置抬起
当然,只搞定车身和履带设计还不够,对于要配合步兵碾死德军机枪的大游民来说,足够凶悍的武器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期的林肯一号机器选择的主武器是用于防空的MK.II型40毫米高射炮(英国版马克沁-砰砰炮),这种水冷式机关炮虽然具备300发/分钟的不错射速,但炮弹装药量实在太差,不足以对德军工事造成像样的威胁,而且同期西线部队对防空武器的迫切需求使得英军也拿不出多少MK.II高射炮用于新式战车。
负责车辆制造的福斯特公司最初选择向英国陆军求助,希望他们能提供适合陆地战舰的火炮。然而这群目光短浅、思维僵化、只配吃屎的蛀虫认为不该把西线急需的火炮让给一种不堪的大型机械玩具(作者吐槽:看来是在西线被MG-08杀的太少了),所以断然拒绝了福斯特公司的请求。最终是主持陆地战舰委员会的英国海军部出手帮忙,为大游民选择了海军此时堆放在仓库中不太需要的武器:Ordnance QF Hotchkiss 6 Pounder gun,翻译过来就是“速射型霍奇基斯6磅炮”,它是法国霍奇基斯公司于1883年研发,1884年量产的57毫米舰载速射火炮,其全重385千克,全长2.48米,炮管长2.28米,采用了液压复进装置。该火炮发射药110克,可使用2.72千克(6磅)高爆炮弹、穿甲炮弹以及榴霰弹,最大射程7955米,有效射程3700米,射速20-25发/分钟(确实很速射)。这种火炮于1885年开始为皇家海军效力,总计生产了3984门,一战爆发后由于鱼雷技术的进步,该炮基本被从军舰上拆下用于沿岸防御或是封存入库,不过,它的射程、射速和弹丸威力都足够快速有效的毁灭德军的小型碉堡(榴霰弹对步兵的杀伤效果更是可怕至极),再加上有足额的库存数量和适当的重量,可以说是“陆地战舰蜈蚣号”的主武器的最好选择。
图16、17:霍奇基斯6磅速射炮与其弹药
火炮的问题解决了,火炮怎么安装在大游民上面成为了新的课题。林肯一号机器的做法是在车体顶部安装一具圆形的可旋转式炮塔,但大游民的引擎和变速箱均位于乘员舱中央,如果安装顶部炮塔将不利于车组人员的活动,而且大游民自身高度达到了2.438米,安装车顶炮塔将会加大车辆自重并导致重心不稳定,更别说位置过高的炮塔在向下方射击时有很大的死角,不利于杀伤躲在堑壕里的敌人。最后陆地战舰委员会主席,英国著名军舰设计师德因科特先生联想到了克罗普顿的设计和军舰侧面的炮廓式火炮,为大游民开发了安装在两侧车身的炮廓形炮塔,由防弹装甲铆接而成,其内部与乘员舱相通,而2门57毫米速射炮就直接安装在上面并具备旋转功能。而为了杀伤敌军步兵,设计组在乘员舱前端的观察塔中央设置了一个机枪射击孔,配备1挺可以由车长操作的霍奇基斯MK.I气冷式轻机枪(Hotchkiss Mark I),这是法国的霍奇基斯M1909轻机枪的英国版本,使用标准的7.7毫米步枪子弹,供弹方式为30或50发弹板(霍奇基斯重机枪同款方式),射速可达500发/分钟,完全够用了。
图18:大游民右侧炮塔特写
图19:可以清晰的看到大游民观察塔中间的机枪射击孔
图20:专为坦克安装的霍奇基斯MK.I气冷式轻机枪
1915年12月3日,大游民在福斯特公司位于林肯市的工厂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并根据结果进行了一些修改。12月6日,大游民的制造工作已接近完成并接受了公司高层的视察。1916年1月12日,按照1月6日制定的计划,乘员舱前端涂写有“Big Willie”和“His Majesty's Land Ship Centipede”字样的大游民样车在福斯特公司的厂房进行了首次试车,期间没发生任何问题。1月13日,该车在福斯特公司的安排下被秘密送往同样位于林肯市的伯顿公园(Burton Park)进行越野测试,这次测试的结果令人满意,因为大游民成功跨越了试验场上提前挖好的堑壕以及其他按照实战标准布设的障碍物。本次试验结束后,介于海军向来以女性代称战舰的传统,再加上大游民的开创性意义,陆地战舰委员会为其取了一个新的代号:mother(母亲)。
图21、22:掀起人类战争新纪元的“母亲”号
图23、24、25、26、27、28:1916年1月13日在林肯市伯顿公园进行越野测试的“母亲”号样车
1916年1月26日,福斯特公司针对“母亲”号样车在伯顿公园测试中暴露出的部分问题进行的细节改进宣告完毕,算是做好了公开试车的最后准备工作。该车在当天与“同期生”小威利一道被送往伦敦附近的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哈特菲德(Hatfield),准备在这里的温布利公园(Wembley Park)对英国陆军官方进行公开演示。虽然英军工兵已经提前在公园挖掘好了模拟地形障碍,但陆地战舰委员会认为这座公园还是太过开放,仍然不利于保密,于是演示地点改成了【第五代罗斯伯里伯爵】阿奇博尔德·菲利普·普里姆罗斯(Archibald Philip Primrose, 5th Earl of Rosebery)的私人庄园。征得伯爵同意后,最早提出履带式战斗车辆概念的欧内斯特.斯文顿马上组织工兵赶到庄园准备英军和德军样式的模拟阵地,等待“陆地战舰”前来演出。
图29: 普里姆罗斯伯爵也没想到自己的庄园会在有一天成为一种划时代武器的演出舞台
1916年1月29日,“母亲”号样车在伯爵庄园中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公开演示,本次演示由欧内斯特.斯文顿负责指挥,代号“preliminary canter”(预赛前的慢跑,代指本次演示是陆地战舰踏入实战前的一次小秀)。当天的演示证明了“母亲”号的能力,它成功跨越了为其准备的障碍物。这天参与演示活动的皇家海军航空队主管,海军装甲汽车部队的负责人穆雷.苏特少将(Murray Suetur)表示需要3000辆这种战车,结果陆军方面的代表说的话暴露出了他们对“陆地战舰”的偏见:“这个说我们想要3000辆坦克的愚蠢水手是谁?他想成为拿破仑吗?”
图30、31:1916年1月29日抵达庄园的“母亲”号
图32、33、34、35、36:1916年1月29日在庄园中进行演示的“母亲”号
1916年2月2日,样车进行了第二次公开演示,除了陆地战舰委员会成员和一些制造企业的高层外,本次演示还迎来了几位重量级的嘉宾:军需大臣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陆军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帝国总参谋长威廉.罗伯逊(William Robertson)。
与1月29日一样,“母亲”号在本次演示中配备了由海军部派来的8名具备车辆操纵和枪炮射击经验的人员,他们分别是1名车长、1名驾驶员、2名炮手、2名弹药手、2名轮机员,位于右座椅的驾驶员负责坦克移动并操控发动机、主变速箱和附加尾轮,位于左座椅的车长负责指挥人员和控制车辆转向,炮手和弹药手负责操作两侧火炮,轮机员则随时维护引擎状态并根据驾驶员和车长的命令控制引擎左右两侧的附加变速箱,因为“母亲”号”的转向流程如下:驾驶员调整好主变速箱的档位,车长拉下一侧履带的刹车,然后指示轮机员将附加变速箱的齿轮组挂到空档上面刹停一侧履带,这样车辆才能利用两侧履带的差速完成转向。
图37、38、39:观摩演示的军方代表在陆地战舰委员会成员的陪同下参观“母亲”号样车
“母亲”号的表现比起小威利要更能引起前来参观的军政要员的注意,这辆菱形的战车不仅有更好的行驶稳定性,越壕能力也要更胜一筹,成功克服了庄园中按照德军标准设计的战壕、铁丝网、弹坑和沙袋。本次演示同行大获成功,然而与文官们的热情不同,贵为陆军大臣的基钦纳元帅在中途就匆匆离去,并表示这种很可能成为炮兵靶子的华丽机械玩具无法打赢战争。不过陆军大臣的消极也影响不了后续的发展,到了2月8日,“母亲”号样车在庄园举行了第三次演示,这次邀请来的嘉宾是国王乔治五世。演示成功结束后,心情激动的陆地战舰委员会立刻向丘吉尔先生发去电报,在行文中首次提出了那个在后来流传了100年的名字:tank。
不过根据作者我的了解,早在1916年1月中旬计划于伯顿公园展开厂内测试的时间段,陆地战舰委员会就考虑为“母亲”号取一个保密性的称呼。德因科特先生的建议是“Water Carrier”(水车),但政府部门向来喜欢搞缩写,而这词的缩写“WC”又很容易联想到某个不雅的场所。所以委员会最终采纳了斯文顿的建议,以“Tank”之名代指“母亲”号,意思是“水柜”。这应该能解释为什么陆军代表在1916年1月29日发牢骚的时候就直接说出了“坦克”一词。
2月8日的成功让“母亲”号在国王陛下那里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也为它的实战化铺了一道好路。在此影响下,英国陆军总算是愿意下发订单,然而保守心理作祟的他们起初只愿意订购40辆。大为不满的斯文顿跑到陆军部严肃抗议,总算是让陆军部把订购数量增加到了100辆,生产工作交由弹药部负责(主管该部门的劳合.乔治也是坦克的支持者),海军部则负责培训操作人员,毕竟当时只有他们触碰过装甲汽车。
图40、41:1916年1月29日在庄园待命的“母亲”号坦克样车
“母亲”号坦克(mother tank)
其他名称:大游民/大威利(Big Willie),陛下的陆地战舰“蜈蚣”号(His Majesty's Land Ship Centipede),威尔逊机器(Wilson Machine)
研发时间:1915年
测试时间:1916年
制造商:威廉.福斯特公司
产量:1辆
车体长度:9.906米(不包括尾轮)
车体宽度:4.166米(包括两侧炮塔)
车体高度:2.438米
战斗全重:28.448吨
车组人员:8人
动力装置:戴姆勒105马力6缸汽油发动机
最高时速:6公里小时
装甲厚度:6-12毫米
武器装备:1挺霍奇基斯MK.I轻机枪、2门霍奇基斯57毫米速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