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6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全球最大会员超市Costco进入中国上海,引发大抢购,盛况刷爆社交媒体,5小时后,Costco停业半天。
而这种火爆场景也推动Costco当日股价上涨,其总市值达到1286.44亿美元。
8月28日,休整一宿后的Costco再度开门迎客。同日中午,Costco就上海首店开业当天提前暂停营业作出说明,为因安全考虑而提前结束营业的状况致歉,表示将于8月28日起把卖场内购物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并将用短信及APP通知消费者卖场的最新状况。
零售店在中国越开越多,但遭遇困境的零售巨头也越来越多。
今年4月,考虑到盈利问题,盒马鲜生宣布昆山新城吾悦广场店于5月31日起停止营业。
而日本零售业排名第一的7-11也在中国正面临着门店增长停滞、同店销售下行的境地。
01
热门景点Costco
面对限流、堵车、排队这样的情况,大家还是不断地涌向Costco!
难道便宜是Costco最大的吸引力吗?
其实,“凑热闹”后能否留住消费者才是Costco真正的考验。
而去排队的消费者们才是Costco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也是Costco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基石”会员。
Costco是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消费者需要预先支付会员费成为会员后才可进Costco门店购物。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批会员,Costco则靠收取会员费获利,盈利水平与会员数直接挂钩。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其会员续费率在美国和加拿大为90%,全球为88%。
据悉,上海Costco的会员分为个人和企业两类,一年年费为299元,消费者需要预先支付会员费成为会员后才可进Costco门店购物。Costco于开幕前夕推出了会员年费立减100元的活动。此外,Costco也推出了其他优惠活动,也被认为是促成开业“买爆”的原因之一。目前门店注册会员人数已经接近十万。
这个为美国消费者习惯所创造的商业模式为什么在中国能成功?又能持续多久?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零售业务主席郑硕怀表示,Costco等会员制商超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采用了“十十二”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10%的毛利率和10%的运营成本之间相抵消,其余2%的会费就是公司的净利润。
超高的会员续费率也是Costco的主要利润来源,Costco 2018财年销售额为1384.34亿美元,会费31.42亿美元,总收入1415.76亿美元,净利润31.34亿美元,与会费相当。付费会员数为5160万,总持卡人数为9430万。
郑硕怀说:“中国目前兴起的新零售,是先以大的折扣换取流量,再想怎么赚钱,这种模式很难控制成本。而会员制商超的核心逻辑,是以顾客为中心,只有服务好顾客才能收取会费。”
也因此,Costco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通过比同行业低超过50%的SKU、简单的装修和大包装的销售,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也是因此,最终商品的销售价格和其他渠道相比优势突出。
开业当日,Costco食品类商品低于市场价10%-20%,百货类商品更是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
而类似的促销模式并不少见,还记得盒马刚开业那会儿吗?
02
“一大四小”盒马
背靠阿里,含着“金汤匙”的盒马自诞生起就开上了“快车道”。
平均单店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集齐了全球6000+种精选商品,将各种海淘产品一网打尽,还引得无数吃货竟折腰。
最吸引人的还属价格,刚开业,盒马的价格较市场整体便宜5%:波士顿龙虾,一个只要99元;精品冰鲜小排18.9元/斤;另外,根据不同的菜品,加工费只需每斤十几块或20块不等。
首店还未到开门营业时间,门口就挤满了人。
据盒马官网数据,已布局19个城市,开出150家店。2018年9月,阿里巴巴公布盒马的运营数据显示,1.5年以上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超80万元,线上销售占比超过60%,单店坪效超过5万元,经营效率超过同类型大卖场2-3倍。
从数据来看,盒马确实成了传统零售的有力对手。但仅在业绩公布后的半年,新零售“明星”就碰上了关店危机。
今年5月初,昆山新城吾悦广场店宣布停止营业。阿里巴巴CEO张勇在提到盒马扩张时,态度也有所转变,从初建时的“大胆尝试”、“舍命狂奔”,变成如今的“保命狂奔,跑得好,跑得扎实,跑得久”,说法显得保守了不少。
不过,盒马关店与人员管理,包括店长的管理,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2018年11月17日,向来以“鲜”为卖点的盒马惊现“标签门”,员工擅自更换商品日期标签,一度将其推上舆论风口。随后,侯毅迅速对门店进行自查,甚至就地免去了上海区总经理的职务。但质量问题仍未完全杜绝。
此外,在今年8月,盒马鲜生门店因为销售的皮皮虾重金属含量超标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点名”。
但盒马并没有因此放缓开店计划,还小心调整自己“高端”的定位。
2019年,盒马开始布局“一大四小”的门店体系,即以4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担当“一大”,覆盖购物中心,另外有盒马菜市、盒马mini店、盒马F2、盒马小站。四大业态含括了菜市、超市、小型盒马店以及便利店,这也意味着,盒马将从原来的“一锅乱炖”逐步走向精细化运营。
盒马的转型对于只想购买少量的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来说是有利的,不过在这方面,还是“老大哥”7-11拿手。
03
日常打卡7-11
在外卖和网络还没现在那么发达的时代里,7-11成为了上班族日常打卡的地方。就像电影《志明与春娇》演的那样,没烟了去7-11买,饿了去7-11吃,想八卦了还能在7-11偷聊上几句。
可如今,日系便利店在中国暗淡了不少。
今年6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除了对24小时营业的批评导致的开店放缓之外,日本最大便利店连锁企业7-11和罗森将启动实质性降价。
这家日本知名的财经报纸指出,“至今持续增长的日本便利店迎来了拐点。”
随着中国便利店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发展,7-11也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不过,与其在日本的老对手全家相比,7-11在中国从未建立起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上海是中国便利店市场的沃土。直到2009年7-11才进入上海,足足比全家晚了5年。面对台湾团队经营的全家,7-11几乎被压得没有还手之力。据业内人士的回忆,7-11进入上海后,只要7-11开出一家2-3万日销的店,在其左边和右边就会有两家全家,甚至是三家店来围堵。
进入上海10年,7-11仅有118家门店,已经一年多来0增长。和在上海拥有上千家门店的全家相比,7-11几乎没有话语权。
在华北市场,7-11正遭遇便利蜂等本土便利店的凶猛冲击。北京是7-11中国总部所在地,也是其在中国大陆继广东之后进入的第二个市场。7-11进入北京15年后仅仅开出266家店,还不及成立仅两年的便利蜂。在天津,7-11用10年时间开出155家店,也在被进入仅一年的便利蜂快速追平。
更为尴尬的是,在激烈竞争下,近三年来7-11在北京的关店量也在逐年走高,2016年-2018年分别关店8家、13家、19家。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便利店的战场。除了国外品牌如7-11、罗森之外,本土便利店品牌迅速崛起,如便利蜂、美宜佳、快客等;还有互联网品牌跨界竞争,苏宁小店、天猫小店等新型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在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么,便利店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巨变?“一大四小”的盒马是否会被取代?谁将成为新一届零售巨头?答案还待揭晓,但现在最肯定的是,Costco已经让很多人没睡好觉了。
(以上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 21世纪经济、雪球等)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