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最早版本的《西游记》当中,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不止四人!

我们现在探究文学历史,都可以知道《西游记》大概是成书于明朝中叶。而现在我们默认《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但是其实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读者其实也看到过各种说法。知道作者是吴承恩这种说法只在两朝淮安府志中出现了一句话,属于孤证,并没有实锤是吴承恩,学术界也有不少的异议。在最早出土的世德堂版的《西游记》当中,并没有标注作者是谁,所以真正的作者至今都没有论断。除了吴承恩以外,还有《西游记》作者是李春芳和丘处机等等的说法,但是在近代时期,像胡适和鲁迅等等文学家都主张是吴承恩,同时也没有太多其他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他作者,因为我们现在也就默认《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了。

那么为什么《西游记》当中师徒总管就四个人呢?这个四个人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的吗?其实我们去追究历史的话,大概能够发现这个四个人已经是人数在不断精简后的结果了。很多朋友都知道《西游记》不能算是吴承恩或者说在明朝时期的原创作品,因为在明朝之前就已经有相关的文学作品了。包括唐朝时期的《大唐西域记》,宋元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朝时期的《西游记杂剧》,记录在《永乐大典》的《玉帝差魏征斩龙》(古本西游记)等等。明代小说《西游记》是在这些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工重塑而成的,所以明小说《西游记》还带有很多以前的文学作品的元素,并非是明代原创。

在早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当中,去西天取经的师徒一行人其实总共有七个,其中有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猴行者,这个应该是孙悟空的原型了。还有一个深沙神曾经吃过和尚,脖子上带着法师的枯骨,这个角色应该是沙和尚的前身了,但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并没有出现过类似于猪八戒的角色和情节,而这本作品其实和《西游记》的差异还是蛮大的。

而到了《西游记杂剧》当中,取经队伍已经是四个人了,就是唐僧、孙行者、猪八戒和沙和尚,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基本队形已经在这个时候确定下来了。但是这四个人是代表着什么呢?又或者说唐三藏的三个徒弟又代表着什么呢?

有朋友说这三个徒弟与三藏的相对应,说的是戒定慧。但是我们翻看佛学的典籍,我们大概会发现,其实戒定慧指的是三学,也就是三项修行,修戒是完善道德品行,修定是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是培育智慧。而三藏指的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而三藏法师是对精通这三藏者的尊称,历史上的鸠摩罗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都是三藏法师,只不过我们最熟悉的是玄奘法师而已。而已把这三个徒弟与三藏这个名号牵扯在一起未免有一些牵强。

那么我们猜测这三个弟子有什么寓意呢?我们可以从《西游记杂剧》的结局当中去寻求一下答案,书中提到了这么两句话,一句是:【三个徒弟都圆寂了,贫僧与他作把火,四个西行一个归,三个解脱是和非。】这个情节是出自《西游记杂剧》最后,孙行者、猪八戒和沙和尚都圆寂了,唐僧一把火将他们的肉体给烧掉了。另一句是:【有心我你不能安,无念大家得自在。是非场上进将去,人我池中跳出来。且喜三人俱得正果了】说的是唐僧认为三人都跳出来,修成正果了。有些朋友认为说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就是一个悲剧,三个弟子都死掉了。但是也有一些朋友认为在佛教典籍当中圆寂可不等于是去世了,而是一种升华,所以这三人圆寂可能就如同明代《西游记》当中唐僧在凌云渡脱去凡胎一般,并非死掉了,而是成圣成佛了。

其中【四个西行一个归,三个解脱是和非。有心我你不能安,无念大家得自在。】我们大概可以结合起来去猜测一下:这三个徒弟其实是唐僧的本心,只不过他们是唐僧心中的杂念。而【四个西行一个归】中的这个“归”或许指的是返本归源,也就是说他们重新合在了一起。而三个徒弟圆寂了,这些杂念也就都消失了,也就是“无心“ 和 “无念”了,得到解脱、自在修成正果了的意思。

图:《西游记》剧照

文:悠然布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