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AI公务员上岗”冲上热搜,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首批70名“上岗”。此前,春节期间浙江一电视台用AI主播实现零失误也曾引发讨论。不少人担心自己的饭碗会被AI抢走。专家认为,AI拥有工作效率高、更擅长数据和信息处理等优势;不过它也存在缺乏情感交互、拥有幻觉、存在数据隐私泄露风险等弊端,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
70名AI公务员上岗
在福田区,70名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率先上岗,除了有DeepSeek通用能力外,还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首批满足240个业务场景使用。
他们可以做什么?比如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深小服”数智党务工作者覆盖党务咨询、流程规范各项业务,覆盖全区全体党务工作者;AI招商助手对企业分析筛选的效率提升30%;民情周报日报实现初稿一键生成。
这些AI数智员工的表现十分出色: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一些个性化定制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安全生产助手生成演练脚本效率提升100倍。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工作人员首先在对话框输入“行政处罚”关键字打开相关选项,然后批量上传案件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笔录,十几秒后,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就生成了,文件可直接下载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记者看到,后台还有产业链匹配分析、企业专利分析、公文审核、智能任务分拨、民意速办平台日报、图片生成任务登记表等丰富功能。
AI已经渗透到多个行业
如今的AI技术越来越聪明,不仅在文本对话上更像人类,而且在图像、视频等方面也更逼真,可以看到AI已经在不断渗透着各行各业,在社交平台上,被列举出的行业横跨人文、社科、理学、工科背景,法律助理、行政文员、文案写手、基础实验室技术员、通用语种笔译员、初级程序员、游戏设计师、广告人……都已经有AI员工的身影。
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首次启用AI数字人主播“小雨”完成整期新闻播报,且全程零失误,这一举措引发热议。据了解,和小雨一样的六位AI数字主播已经正式“上岗”了,它们能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准确解答疑问,还能播新闻、参与视频创作等。
今年年初,阿里云宣布通义灵码AI程序员全面上线。这位AI程序员会多种编程工具,可通过对话协作的方式辅助开发者完成复杂的编码任务,而且还可以进行上下文感知、意图理解、反思迭代、工具使用等。过去开发一个前端页面至少需要耗费半天时间,现在使用通义灵码AI程序员,一名程序员仅需10分钟就能完成整个开发过程。
在更加专业且需人文化关怀的医疗行业,AI也早早立功。“体检左侧有3类乳腺结节,我需要怎么办?”在收到浙江患者问询之后,安诊儿基于融合版的DeepSeek-R1模型的Long CoT(长思维链推理)技术,清晰完整地展示了模型的推理路径,给出病变处理建议、症状管理建议、随访检测建议,并提供了诊断依据溯源。“在有限的信息下,融合版的安诊儿的分析过程及给出的医学建议已经高度贴合临床,和乳腺科大夫的思维模式非常相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的傅佩芬医生评价道。据悉,傅佩芬医生在安诊儿上还有自己的“智能名医孪生”,线上诊疗效率提升至线下数倍。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告诉北青报记者,AI 适合多种工作及岗位。在内容创作领域,可承担简单新闻撰写、文案策划基础工作;图像视频处理方面,能做素材剪辑、特效添加。服务类岗位中,可担任客服专员,处理常见问题;行政岗能协助文件归档、信息整理。数据分析领域,承担数据收集与初步分析。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补充道,AI可以参与技术性岗位,比如参与应用开发的工程师,比如科学家利用AI解决数学问题;还有知识性岗位,比如AI+医疗辅助医生,比如AI+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比如AI+金融构建的量化交易策略。再者是聊天陪伴的岗位,比如物联网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比如AI客服,比如AI营销的虚拟人等。
专家:AI员工有利有弊
不少用户产生了职业焦虑:“AI上岗,我的饭碗还稳吗?”“AI是否会完全代替人类工作呢?”对此,专家分析认为,短期内不必过于焦虑。
“AI从事职位的优势在于:AI处理工作的效率更高,只要他会,就能超过人类的效率;AI更擅长数据和信息处理,真人接触的信息和知识是有限的,而通过连接数据库和互联网,AI能够知道真人接触不到的信息和知识;AI更加公正,因为AI并不存在利己概念”,盘和林说。
郭涛说:“AI在一些方面优势显著。工作效率上,能不间断作业,快速处理海量数据、文件,如瞬间分析大数据、批量处理文档。准确性较高,遵循算法和程序,减少人为失误,保证结果稳定可靠。成本控制佳,相比人力成本,长期使用可大幅降低运营开支。灵活性出色,能迅速适应不同场景与任务需求,切换工作模式。”
不过,它的弊端也不容忽视。“社会伦理层面,存在数据隐私泄露风险,AI 系统收集存储大量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侵犯用户权益;自主决策过程不透明,引发公众对其公正性、合法性的质疑。算法偏见问题突出,训练数据偏差会使 AI 在招聘、信贷等重要领域产生不公平决策倾向,加剧社会不平等。情感与创造力缺失,难以理解人类复杂情感,无法进行艺术创作、心理咨询等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场景应变能力差,依赖预设程序,缺乏自主思考与突破能力,只能完成既定任务,难以应对全新挑战”,郭涛表示。
盘和林认为,AI上岗有其弊病,还不能完全代替人类员工。“其一,AI依然存在幻觉,其处理问题的时候会出错,尤其是复杂问题,其二,缺乏情感交互,在需要交互的领域,AI让人感觉冷冰冰,比如医生,其实也承担着和患者情感交互的任务。其三,AI可能造成更多的数据安全问题,其四,AI可能存在伦理问题。”
“短期内,AI员工虽不会全面替代人类员工,但会对部分岗位造成影响。AI在处理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和自动化流程上展现出强大能力,尤其在客服、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领域已相对成熟,能高效替代人类完成大量工作。然而,人类在创新思维、情感交流、道德判断上的优势是AI难以复制的,且AI应用还受技术局限性和法律法规约束”,郭涛表示:“AI技术整体来看是取代岗位的某些任务,而不是一个职业,很多时候还得需要人类解决。在未来,无数的岗位可能会被AI代替,但也将创造大量的新的岗位和工作机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马晓晴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