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研究成果为急性心肌梗死防治提供影像学标准

新华社哈尔滨3月31日电(记者杨思琪)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主要致死类型。我国现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1600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记者3月3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了解到,该院于波教授团队一项研究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精准诠释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的基础上,确立了高危斑块特征,厘清了临床界值,为临床早期药物或介入干预提供了影像学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急性堵塞而引起的心肌严重而持续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如何准确识别高危冠状动脉病变是当前防治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

于波介绍,OCT是目前先进的腔内影像学技术,能够直接进入冠状动脉的血管腔内高清成像,被誉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与既往研究对部分冠状动脉血管节段进行OCT扫描取样不同,于波教授团队历时6年研究,对8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49支冠状动脉、3757处病变,进行长达4年的临床随访,首次实现冠状动脉病变全覆盖OCT扫描,并对随访临床事件进行回溯,从患者和病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证实,冠脉斑块的最薄纤维帽厚度小于66.7微米、最大脂质角度大于225.7度和最小管腔面积小于3.54平方毫米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当冠脉斑块同时存在上述高危特征时,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15.50倍。

国际介入心脏病学专家、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大会主席格雷格·W·斯通教授评价认为,OCT现已确定能够检测未来不良事件起源的高危病变。识别并治疗高危病变,将为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最大机会。

日前,这项研究以《三支血管OCT识别高危冠脉病变》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代建南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姜森青、房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