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一共留下有诗作43584首!连著名的《全唐诗》也总共只收录42863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乾隆就是一个高产似母猪的兼职诗人。
对于这样的成就,乾隆自己也是颇为满意,并将其称之为“艺林佳话”。显然,他对自己的产出和水准都有非常充分的信心。
钱钟书就对乾隆的诗歌水平 颇有微词
然而,即便是在现代人看来,乾隆的诗作水平都让人不敢恭维。哪怕是没有很强文学底蕴和鉴别能力的普通人,都不会觉得乾隆写的诗有很高文学造诣。在一些老学究看来,乾隆写的诗歌更是有辱斯文。
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中直接说道:乾隆诗的技术特征,包括好用“当句对体”和“ 对仗纠缠堆砌等”。此外,他对乾隆爷最激烈的恶评,则是针对其把白话文作为诗,并且滥用虚字的毛病。作为大家,钱钟书非常反感乾隆诗作中的拖沓。称之为令人作呕,兼酸与腐!
简单来首,就是钱钟书认为乾隆老是把自己写的白话文加入诗作。这样的作品,只有字数和格式和诗歌一样。如果凑不成诗的格式,就滥用一些虚词,以便保持原有的结构。所以,我们不妨也看看乾隆的那些亲笔:
《题唐岱山水便面》
尝闻名山有旦评,可览不如可游妙,
可游复不如可民,绘林想亦同兹道。
唐岱笔法老尤健,云烟淡染秋山照,
缚茅蜗舍据佳胜,寒江堪弄严公钓。
峰容树态总天真,碧萝苍石归诗料,
犹疑谷合籁作时,翏翏于喁号万窍。
是中应有肥遁人,召以蒲轮头屡掉,
岂似北山隐士流,移文徒惹稚圭诮。
这首诗的前两句,连用四个“可”字来使句式工整。
正在进行秋季围猎的 乾隆皇帝
《过蒙古诸部落》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
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
这首就更为明显了,几乎就全是大白话!
乾隆不仅爱穿汉服 汉学造诣也在许多人之上
纵观乾隆一生的作品,类似情况几乎是每首都有,简直算得上是标志性风格了。但这并不能说明乾隆的文学水平有多差。毕竟,贵为皇子,他自小就必须接受顶级汉学教育。教学质量无论如何都比当时的大部分读书人要强。所以,乾隆把自己的作品写成白话风格,完全是有其他目的。
事实上,乾隆个人一直对杜甫的诗非常钟爱。他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甫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描写历史方面的作品,句句都表达出悲愤情感,被后人称之为“诗史”。因此,皇帝也想和杜甫一样,将自己的功绩以诗的方式流传出去,让普天之下的臣民都能较为清晰的知道。
大部分劳苦大众根本不可能理解优雅的诗歌
但民间的大部分都没有文学功底,很难顺利读懂杜甫的诗。所以乾隆爷又想到了唐朝的另外一位诗人白居易,他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考虑到乾隆的写诗目的,是要让大部分人都能立刻听懂,自然会选择最符合传播学效果的手法操作。
于是,乾隆结合了唐朝两大诗人的优点,总结出关于一首好诗的应有标准。既要记录相关事件,又要表达情感,同时还必须在语句上做到通俗易懂。因此,他写出来的诗歌题材,也就变成了每天批阅奏折或闲逛公园时的流水账。所抒发的情感也都是自己如何勤政爱民,以及自己如何关心民生疾苦。时间一长,就有了固定模式。加上其在位时间超长,也就在整个执政生涯中积累了大量诗歌式作品。
乾隆的诗歌 符合当时的传播学标准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了其中原理。乾隆从未想过做什么大文豪,不过是将日常的一些所思所想和要刻意传达的内容,顺手以诗歌形式发布出来。无论是初衷还是结果,都不是要在赛诗会上让文人折服,而更接近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发布。出于类似原理的考虑,乾隆同样也是目前留下个人画像最多的皇帝。
这些用白话文组成的叙事诗,也不具有长期流传效果。只需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传播效应,就算得上完成历史使命。如果在后世可以被人集中翻阅,也算是超值的意外之喜。
显然 乾隆对于诗歌形式的选择有过深层次考虑
但在缺乏政治概念的酸腐文人看来,这似乎就是在挑战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本着优良的职业习惯,当然需要批判一番。但到底是谁兼酸与腐?显然也是不言而喻。毕竟,谁会拿着批量印刷出来的报纸新闻,寻找字里行间的文学韵味?又有谁需要用美国总统的推特发布,来评价其文学水平?
然而,在传统的士大夫文人中,不乏思维模式狭隘的专业人才。他们往往在1-2个领域很有研究,却也免不了用固定领域的评判标准来看待所有事物。典型的表现,就是以文字水平去评价他人能力,以道德水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乾隆诗歌的作用 更类似特朗普的推特
对于他们而言,狭隘互吹群是最优雅的温室。掌控传统语言的解释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哪怕是在清朝灭亡,全社会提倡白话运动的大背景下,依然抱着鲜有人使用的死语言。通过不断维护死语言的纯正性,他们熬过了报纸、广播和电视,迎来了手机、网络和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