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27《中国艺术》(224)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第一期的另外一个特征无论从意图还是功能上讲都是这一时期所独有的。这就是树叶状的光晕或光轮,作为佛和菩萨的坐像和站像的背景。这种特征几乎总是出现,而且出现的位置我认为不是其本来的位置。青铜制作的这类雕塑都有一层外部的火焰装饰,由铸造和雕刻而成,里面有一圈光晕,在佛头的后面。而用石头做成的这类雕塑都采用刻或浅浮雕,或者用彩绘绘出光晕作为背景。

和第一期光晕类似的在6世纪的印度就存在了。但在马图拉和犍陀罗的雕塑中,只能见到圆圈状的光晕。考虑到最早的中国佛教雕塑都是鎏金铜佛像小作品,作为还愿使用,这一特征可能起源于以下事实,即青铜是用来解决图像处理时构架光晕的技术难度而被选择的。

第二期

虽然这一时期只有七十年,从东魏和西魏的陷落,到唐代的开始这一阶段,但第二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真正进步。第一期的风格很快被抛弃;最早的马图拉模式经过阿富汗和中亚传到中国,这构成了第一期发展的总起点,到了此时已经成为过时。但马图拉模型也向东边到了佛教的大中心,位于印度的中部和东部。并在此处发展成印度本土的新艺术,笈多艺术。5世纪鹿野苑的庄严静美的佛坐像和站像(51c,52b),如我们看到的,在风格上和马图拉晚期的裸体耆那教图像有关联。虽然这些佛像有着装,但他们的外貌就像裸体,因为其衣服只用几个刻线表现,这样我们观察时就能自由观看其潜在形式的每个细节。佛像被成功地与印度的裸体概念相契合,作为一种表现符号而存在。

图51c

图52b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26《中国艺术》(223)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