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新图景:耕牛不见有 机器遍地走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2日电题:春耕新图景:耕牛不见有

机器遍地走

新华社记者王靖、朱文哲

在“数九歌”中,人们常用“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来描绘春回大地时春耕备耕的盛况。但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中西部采访发现,如今农田里根本看不到慢吞吞的耕牛,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效运转的农机具。“机器遍地走”已重绘我国北方春耕新图景。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是我国小麦等农作物的主产区。春分过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春光村的农田里,一辆辆红色、绿色的拖拉机来来回回、进进出出,好不热闹。这些拖拉机尾部拖着施肥机和播种机,所经之地既施了肥又播了种。从远处看,一辆辆拖拉机好似一个个小精灵,在田中悠闲地踱着步。

“我都好些年没在地里见过耕牛了。”听到记者问村里有没有人用牛耕地,正在家里看电视的春光村村民王巧梅忍不住笑出了声,“现在种也靠机器,收也靠机器,早在七八年前村里就全部使用机器播种和收割了。”王巧梅家10亩地今年春耕期间都种上了小麦,耙地、播种、施肥,全都使用农机完成。

“过去种地全靠耕牛和人力,一种地我就上火,要边喝黄连水边干活,牛干不细的地方还得人力补。腰疼得厉害时,就吃止疼药,再疼再吃。”她话锋一转,“现在好了,人在家里看着电视,机器就把农活都做了。”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最早开始大面积春耕的地区,今年市里协调了75家农机生产企业和58家农机经销企业备足价值1.7亿元的农机具,充分满足春耕春播生产对农机具的需求。从全区范围看,内蒙古农牧厅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耕内蒙古计划投入农机具155万台,同比增长11.5%。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机、激光平地机、残膜回收机、精量播种机等绿色环保、节本高效作业机具广泛应用,装备投入呈现出数量增加、结构优化的特点。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是玉米主产区。现在正是玉米播种前的耙地忙碌期,可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35岁的农民张景却轻松得很,今年非但没有去地里看一眼,反而“不务正业”起来,给村民挨家挨户安装光纤网络。“我跟姐夫两个人安装一户挣50元,去年安装了1000多户,我赚了2万多。”他满意地说。

原来,尽管张景家要种110亩玉米,由于现在耙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他由此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在不耽误春耕的同时另辟“生财之道”。在巴彦敖包嘎查,像张景一样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开饭馆、打零工,身份多了收入自然也不少。此外,嘎查利用集体经济收入,雇嘎查的“农发农机合作社”为所有村民免费耙地,村民既不花钱又不费心,耙地轻轻松松就完成了。

巴彦敖包嘎查只是内蒙古机械化春耕备耕的一个缩影。春耕生产期间,内蒙古计划组织调动农机服务组织2275个,同比增加39.7%,其中农机合作社1705个,开展春季农机作业服务2090万亩。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各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借鉴“共享单车”模式建立了“共享农机”平台。“共享农机”通过手机注册、扫码解锁、网上支付的方式运行,在村镇投放处设置机具操作步骤详细图解与视频,安排专人帮助农牧民进行设备安装、调适和维护保养,农牧民只需用手机扫码就可以使用各类农机。今年春耕期间,企业共投放200台“共享农机”,包括150台免耕播种机和50台撒肥车,覆盖兴安盟所有农牧业主产旗县。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永华说,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内蒙古将继续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加大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进一步降低农民种地成本,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不遗余力地增加农民收入。(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