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身在防范区的我,去逛了家附近的超市。上一次逛超市,还是3月28日。
货架上满满当当,蔬菜充足而新鲜,刚上市的西瓜成了宠儿。人们在安静地挑选油盐酱醋,排队称菜。不常做饭的年轻人把方便面、可乐、冷冻饺子一摞摞搬进购物车里。在收银处,每个人的购物车都堆成了小山。难怪超市在入口处取消了小型购物篮,直接人手一个购物车。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团购和电商,已基本能满足需求了,尤其是买菜这样的刚需。在平时,像我这样的上班族,也多是靠手机买菜+电商购物,解决吃穿用度。除了三月的几次,我已经有近两年没有逛过超市了。但能出小区后,大家还是走向了超市。
这固然是因为,超市能买到一些线上还买不到的商品,能把我们对生活的期许,从满足“必要”提升到满足部分“非必要”,改善生活质量;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想通过逛超市,找回曾经那种熟悉的“在场感”。对于居家了一个月的人来说,这格外重要。
生活的烟火气和仪式感,不就是透过这些微观细节呈现出来的吗?
我们小区从5月7号开始实行有条件外出。条件包括,每家每天只能一个人外出一次(一个大人可带一个小孩),要带上当天做的抗原阴性证明和居委会发的出入证,出入都要在楼下登记时间,在外不能超过四个小时。
第一天,刚拿到出入证的邻居们在群里兴奋地讨论,今天做什么?最多的意见是:去公园逛,去路上漫无目的地走。有人开玩笑地说,要去楼下的便利店,听开门音乐声。购物等实际用途,反而不是主要的。
下午,我去逛了公园。刚开始居家时,柳条抽芽不久,人们还穿着外套,现在四处草木葱郁,蝴蝶起舞,姑娘们换上了裙装。湖面波光粼粼,微风轻拂。在亲水平台,几个孩子在打水漂,狗狗在水里欢乐地扑腾。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
《世界之道》一书里说,“最后为你搭起生命的架构的,不是家庭,不是职业,也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是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虽有点绝对,但大自然对人的疗愈作用确实无可替代。
如果要全面点说,真实完整的生活、健全健康的心灵,离不开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网络再发达,智能手机再功能强悍,也替代不了走出家门、走出小区,走上街道、走进公园、走进超市商场,带给人的的踏实感、安慰感。
在眼下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需要作出一些让渡,“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但不能忘了,我们眼下的付出,正是为了如常生活的早日回归,为了每个人都能自在地走出家门,去上班旅行、去聚餐聚会、去购物看电影,去做热爱的一切。
我所在的小区,一直是防范区。大家很珍惜这一局面,每天自觉做抗原,邻居间互相提醒。近几天,附近多了很多核酸采样点,做过的人会告诉大家各个点人多不多。我所去的超市,门口拉起了长长的围栏,进入要保持两米,有“大白”查看出入证和健康码。从出家门到回到家里,筑起了一道防控屏障。
我把逛公园和超市的经历分享到几个群里,外地朋友说:太好了,希望上海早日恢复热闹,大家都正常上班、生活。本地还不能出门的同学羡慕之余,表示“看到了出门的希望”。
毛不易在《平凡的一天》里唱:“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你也想念吗?”是的,不忘最平凡的小美好,我们更有理由去坚守,有动力去奔赴,有信念去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