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昌8月20日电 题: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江西瑞金:红色热土焕发经济新活力
新华网 谭茜予
立秋过后,走进江西瑞金这片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的红色土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红色基因如同不熄的火种代代相传。如今,瑞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产,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瑞金市紧紧围绕“攻项目、整环境、提效率”的工作方针,全力巩固并扩大经济向好的发展态势,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上半年,瑞金接待游客数量实现新突破,达到1032.7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瑞金在规上工业孵化、重大项目建设、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以及消费市场拉动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研学旅游持续升温
“喝红井水,追忆革命前辈……”在瑞金市红井革命旧址群,一群身穿整齐队服的中学生围绕在讲解员身边,聚精会神地聆听革命故事。
红色研学团队在瑞金市红井革命旧址群参观。新华网 谭茜予 摄
“感谢革命先辈给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汕头金园实验中学学生陈基睿在参观后有感而发,他是此次广东——赣州红色研学团队的一员,来自广东汕头金园实验中学。学生们先后来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井革命旧址群等地瞻仰学习,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追忆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足迹。
2023年,瑞金市入选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精品线路,被列入省级地方文化遗产名单;2024年1月—6月,开展红色研学177批,接待超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沉浸式体验苏区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游客们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新华网 谭茜予 摄
红培研学不仅带动了瑞金市文旅产业的持续升温,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瑞金市提前抓住节假日及社会热点,针对性策划了打铁花、音乐会、养生集市等文旅体验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和文化旅游场景。同时,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景区规范运营及管理,并协同多部门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确保文旅消费持续旺盛。据统计,瑞金市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实现新突破,达到1032.7万人次,同比增长5.2%。
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并进 焕发新生机
绿水青山间,白墙黛瓦的小洋楼排列整齐;一路之隔,为了留住乡愁而保留的一栋土坯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是位于江西瑞金叶坪乡的华屋村,曾是“十二五”贫困村,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占村里将近一半的人口。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华屋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科学规划和统一建设,错落有致的屋舍、整洁宽敞的街道、优美宜人的环境,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
坐落于绿水青山间的华屋村。新华网 谭茜予 摄
安居之后,更要乐业。华屋村利用自身厚重的红色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产业。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和合作社的有力推动下,华屋村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业态和产品,还举办了多届乡村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消费200多万元,带动就业300多人。
“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同时,我们村于脱贫攻坚期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扶贫产品品牌——‘华嬷嬷’。”村支部书记华盛介绍,该品牌发源于村内老房子中的一个小泡菜作坊,凭借其独特风味逐渐发展壮大。
黄瓜藤蔓爬满支架,洋姜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进“华嬷嬷”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占地50余亩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采摘。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华屋村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华嬷嬷”农产品加工新厂房,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华盛表示,有了“华嬷嬷”这个IP,村里的农产品加工后价格稳定,销售渠道也不愁。近两年,“华嬷嬷”品牌销售额达700多万元。
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瑞金市深化惠企政策改革,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显著提升。
在瑞金经开区高新企业江西中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化智慧工厂,只见一百台双模注塑机高速运转,一颗颗积木通用件不断被“吐出”。瑞金经开区招商与企业服务局副局长李春介绍,全工厂均实现了AGV智能设备运输,与原来的体力货仓相比,智能仓库容量增加了30%,造价降低了50%左右。
中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化智慧工厂,双模注塑机正在高速运转。新华网 谭茜予 摄
中积智造总投资10.8亿元,年营收可达到30亿元,是瑞金市5G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的重要招牌项目。现阶段,园区供水、供气、供电、5G网络、供料系统、观光平台等已基本建设完成,政府投资建造的设施为园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新建投产的智博铜业、金悍特种材料科技、汉达隆科技等三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合计达7.4亿元,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1个百分点。
瑞金市始终将企业的发展需求放在首位,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化惠企政策兑现“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改革。持续加大安商惠企力度,全力以赴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塑造竞争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