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之前,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二级综合医院。但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里,这个距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医院,成为了疫情风暴的中心。
上海德济医院,也叫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是上海一家非公办医院。2月14日,德济医院派出了一支来自危重症医学、急重症监护科室的医护队伍,赶赴这个风暴中心。这是上海驰援武汉的第一支社会医疗救援队。
德济医院医疗队队员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雨夜出征
郭玉石记得,他们是情人节那天上午出发的。郭玉石是德济医院的护士长,也是这支奔赴武汉9人队伍的队长。
即将出发前,德济医院院长郭辉还是不放心,又拉开车门提醒大家注意防护,要求郭玉石在路上每隔2小时就给他发微信报个平安,到了武汉要把他本人拉进他们的群里。作为医生,尽所能支援疫区是担当;作为院长,保证医疗队每个队员的安全是责任。
郭玉石和队友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逆行者不止医护。德济医院司机葛跃辉的女儿,是上海华山医院的一名护士,不久前刚刚志愿加入了华山第三批援汉医疗队,在武汉方舱医院承担护理工作。“女儿都上了前线,爸爸怎么能退缩。”抱着跟女儿一样责任感,葛师傅也选择了向武汉出发。一路上,葛师傅看着医疗队里年轻的面孔,总想起女儿。他一直叮嘱这些勇敢的逆行者,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治愈更多的患者。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女儿安全、德济勇士们安全,直到一切回归正常的那一天。
“一开始我是觉得有些害怕的。”司机赵方田师傅说,“快到黄冈和武汉的时候,路上黑咕隆咚,一辆车都没有,天还在打雷下雨,给人的感觉非常恐怖。”到达武汉中转站后,对口医院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交接、搬运物资。看着所有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赵师傅的恐惧感立刻消散了,“看到这么多工作人员都在坚持,我就觉得没什么可怕了。”
算上司机、后勤,德济医院这支9人小队,驾车十多个小时,驱驰800公里,终于在15日凌晨到达了武汉。空旷寂静的街道,在雨夜里更添几分萧索。第二天武汉下了一场雪,郭玉石在朋友圈里调侃,也算来武汉看过花了,雪花。
郭玉石是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在武汉的求学经历让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收到需要支援的消息,他在群里第一个报名。郭玉石的太太也是德济医院的护士,本来她也报名要一同支援武汉。最终,医院只同意让郭玉石一人赴汉,太太转头又报名去了上海高速公路路口,参加疫情防控工作。说起这次来武汉的想法,郭玉石觉得很平常,“我们穿这身白衣服,就应该来着这里,做这些事情。”
郭玉石在病房内工作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此次支援武汉,德济医院随车还带上了价值400万的医疗物资,包括20000只口罩,5000套防护服和1000副护目镜。因为长期同医疗系统的同学、朋友交流,郭辉很早就嗅到了此次疫情不同寻常的气息。早在1月18日,郭辉就要求医院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物资。此次出征,充足物资储备也给了队员们极大的信心保障。
在风暴中心战斗
社会办医是中国医疗体系的不可或缺力量,但在营收压力下,非公医院大部分是以医美、牙科、妇科等专科医院为主。疫情之下,专业能力和资源的错位,往往使非公医疗的医护力量无法亲赴一线支援。但以脑科为核心科室的德济医院,在急重症科室人才储备方面具备不弱的实力。
“我们的ICU有30张床位,医护力量实力都很强,不输三甲医院。”郭辉介绍起自己的团队,充满自信和骄傲。此次驰援武汉队伍的成员,大都来自他们的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在红十字会医院里,支援的大部队是来自四川省的华西医院。根据专业,德济医院的医护主要被安排在ICU和急诊,和四川医疗队共同奋战。
李相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李相军是德济医院神经内科一名年轻的女医生。到了武汉之后,她被分配到红十字会医院9楼的重症病房里工作。
刚来的时候,位于风暴中心的红十字会医院内,“战斗”还处于胶着状态。李相军所在的重症病房里有14位病人。刚去那几天,李相军记得有个病人,前一天下班前看他状态还不错,意识清醒,还能主动和医护交流,次日上班的时候,就发现病情及转直下。红十字会医院本院的一位护士长的父亲也是病人之一,看到医护人员面对至亲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李相军觉得特别难受揪心,也意识到疫情凶险,不可大意。
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医院一般8点钟接班,但李相军7点多就能到科室里。某天早晨,她刚在电脑前坐定,打算看看病人的情况,就听到护士在叫“李医生,这个病人的心率、血压都在往下掉!”
血压跌至50、30,心率掉到了每分钟40,这个患者还有尿毒症的基础,处于极度危险的感染休克状态。李相军立刻安排进行补液,升血压。一番紧急抢救后,血压和心率终于恢复到平稳水平,病人氧饱和度又开始往下掉,从最开始96掉到70多,非常危险。冷静查看了后,李相军发现是患者碰到了自己的管道,赶紧给他进行了调整,慢慢地,氧饱和度也上来了。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1个小时,抢救成功,李相军长舒一口气。在上海的时候,即便是面对重症患者,病情也相对比较平稳。但在武汉,李相军已经习惯了密切留意机器警报声的长期警觉状态。
年轻的“女战士”们
支援武汉这件事,李相军没想太多,“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一件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觉得我应该去做,就去做了。”来之前,她是先报名再通知的父母。开始的时候,家人不愿意让她去,“但出发前和父母再沟通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其实也挺自豪的,觉得我是个有用的人。”
1991年出生的李相军刚刚工作4年,这次在前线和四川华西医院的同行们并肩战斗,她觉得难得又难忘。“刚开始他们讨论病情的时候习惯用四川话,后来看我一脸懵的样子,又赶紧切换到普通话。我们现在已经很熟了,还约好疫情结束去彼此的城市玩。”
李相军与病人合影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病房里,李相军有一项工作是做床边B超,这个操作需要医生一只手控制B超机器,另一只手照顾病人,通常医生是整个人是半趴在病人身上,距离病人非常近,也非常危险。李相军从没见过和她搭班的老师犹豫过,自己也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
华西医院的罗书记也对李相军印象深刻:“这个小姑娘了不起,她是非公医院的,他们自己开车过来,还带了好多物资支援我们。而且这个小姑娘每天都在这里上班。”罗书记给李相军竖了个大拇指,相军觉得能得到前辈的认可特别开心。
比李相军还要年轻的是在CT室工作的叶晶晶。1999年出生的叶晶晶,快要出发去武汉的时候才告诉家里人。“我觉得我来不需要理由,就是一份责任感吧。”
叶晶晶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红十字会医院的CT室在2楼,叶晶晶记得,2月17日,她第一次穿上全套防护踏入的时候,是有些紧张的。武汉当地的老师问她,“小姑娘吃不吃热干面呀?酒店里缺不缺东西?”叶晶晶一下放松了下来,“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
CT是此次疫情中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一般的流程是,核对姓名、性别,检查登记信息,提醒病人取下影响拍片的东西,升床,拍胸部CT,通知病人取报告的时间……来到武汉之后,去年8月刚刚参加工作的叶晶晶,每天要重复六七十次这项工作。
刚开始穿防护服工作的时候,叶晶晶觉得闷得喘不上气,特别难受。但是病人人数一多,也就顾不上难受了。她常常能看到,年纪很大的病人需要靠护士推着来做CT,护士们想帮助老年病人躺卧在检查床上,很多病人会说“不用,我自己来。”问他们的名字的时候,也会非常响亮地回答。叶晶晶觉得,医护人员的尽心尽责也让病人更加乐观积极,病人和医护,总是相互支撑的。
叶晶晶在CT室工作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这是叶晶晶第一次来武汉,最近春暖花开,天气特别好。她盼望着,有机会能去武大、东湖公园看看樱花。疫情结束之后,她还想带爸妈出门旅游。
在德济支援武汉的微信群里,郭辉每天都要和前线的队员们交流,他想念每一位队员。看到叶晶晶在分享的小视频里提到的心愿,他在群里@晶晶,要给她安排假期,也许诺要给队里每个人都安排假期,“院长什么都不要,只要求你们都给我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