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电影《色戒》《叶问》,拥有千年历史的新场古镇渐渐进入人们视野,小桥、流水、长街、茶楼、古寺、书阁,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端午节,记者在这里听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端午音愫·古镇情境音乐会》。
雨中的新场古镇 吴桐 摄
音乐会在古色古香的“四库书房”开演,书房内陈列着线装版四库全书,书房外是一片荷塘。演员们穿着古代服饰,以竹林、花窗、雨幕、古籍为背景,鼓瑟吹笙。说起端午,许多人都会想起诗人屈原。音乐会开场曲,就是古琴名曲《离骚》,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苍劲优美。扬琴演绎的一曲《龙船》,则用音乐把观众带到了龙舟赛现场。虽不能真正下水弄潮争先,想象一下也挺过瘾。
演到一半,两个笑眯眯的姑娘出场,挎着竹篓,给每个观众送上一只粽子,祝一句:“端午安康”。不同于音乐厅内正襟危坐的演出,这样一场古镇情境音乐会,观众可以品茗、听音、吃粽。音乐会结束,还能在古镇里走走转转,充实而悠闲的一日游达成!
音乐会进行到一半,两个姑娘给观众发起了粽子 施佳伟 摄
放慢节奏,体验古人的慢生活
音乐会的策划和表演者是上海古凡交响乐团。演出原本计划在户外荷塘边上演,但早上6点,乐团团长钱立见天下起雨,立刻执行第二方案,把音乐会搬到室内。早上9点,冒雨赴约的观众陆陆续续入场。室内坐满了,屋檐下还摆了两排椅子。一位观众说:“有雨点伴奏,让这场音乐会更特别了。”
《春雨》情景舞蹈,真的有雨哦! 施佳伟 摄
疫情中剧场一度停摆,许多演出被取消,钱立策划起古镇情境系列音乐会,为这支民营乐团打开一扇门。新场古镇保存了100多户明清古宅院,白墙、黛瓦、雕花门窗。镇上的四库书房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书香淡淡。有自然有人文,这里是钱立心目中完美的演出场所。
上海古凡交响乐团团长钱立 施佳伟 摄
“我们希望在新场古镇还原古代文人雅集。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吃茶点,把节奏放慢,在国风雅乐中,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钱立说。在她看来,单纯听一场音乐会,不如加上美食美景来得有吸引力。“新场古镇‘养在深闺人不识’,这里居住着许多古镇‘原住民’,也有不少人文景点。端午佳节,一家人来玩,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文旅结合,满足多层次需求。”
音乐会在雨中进行 施佳伟 摄
端午音乐会后,钱立打算把古镇情境音乐会继续做下去,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民俗文化结合新表演形态的融合IP。7月,新场的桃子熟了,乐团打算演一场“桃之夭夭”音乐会。8月,荷花开,就来一场“荷塘月色”音乐会。9月,中秋佳节,大家可以边听音乐边赏月边吃月饼。钱立说:“我们每一场音乐会都会根据主题精心设计演出曲目和表演形式。一年四季,冬有雪夏有荷,不同时节的古镇有不同的美,我们的音乐会也会有不一样的吸引力。”
一曲熟悉的《月满西楼》令观众沉醉 施佳伟 摄
直播带货,为古镇“撑腰”
这场端午情境音乐会,在线下举行的同时,还在线上进行了VR直播,让无法到场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我们希望传播传统文化,也希望为古镇特产带货。”钱立说。新场古镇周边河网交错、农田开阔,为粽子所需的新鲜芦叶、优质糯米,野生马兰头等材料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新场阿姨叔叔们包的传统本地手工粽,用料和做法讲究,马兰头大肉粽、蛋黄大肉粽、赤豆蜜枣粽、白米豆沙粽……“咪道霞赞额!”为了找到新场最好吃的粽子,团队试吃了古镇所有的粽子铺,每家的味道都有不同。
雨中的新场古镇 吴桐 摄
音乐会现场请来了古镇粽子老店“老味道”的店主现场制作古镇特产马兰头大肉粽:在糯米里加入晒干的野生马兰头,再加一大块腌制入味的五花肉。一只粽子300克,沉甸甸的。一场音乐会的工夫,他就包了100多只粽子,香气弥漫。
听着音乐,吃一口粽子。 吴桐 摄
音乐会当天,“上海新场”微信小程序也上线了,为不同的游客群体定制不同的游玩路线。这里有清代老宅张厅,东西合璧,匠心独运;有20多座马鞍型水桥,被文物学家称为“家门口的文物”,极富江南水乡情韵;还有好吃不贵的张记鸡汤豆腐花,值得一试。
古镇街边卖的水果 吴桐 摄
一天的游玩结束,背着音乐会与艺术家李知弥合作的“万水千山”定制帆布包回家,里面装满诱人的马兰头肉粽,也算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