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子*2022年3月31日师资班网上学习时解说)
卷第三十七(6)
【原典】趣入者:谓得净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远离恶行,受持学处;或趣非家远离诸欲,受持学处。
成熟方便第三种:趣入:佛弟子对佛法僧有清净信心,不断进步。分两种:一、在家佛弟子,远离十不善业,接受佛法戒律,安住净戒;二、佛弟子离烦恼家,远离世间欲,学出家戒律。戒是修行开始,是基础,名入。
【原典】摄乐者:谓依出离众苦行迹、及依远离欲乐自苦二边行迹,于佛善说法毗奈耶真实圣教深生爱乐。
摄乐者:按照佛法,学习苦集灭道四谛,发愿出离生死大苦,开始修学禅及四念处,不执着欲乐,也非修苦行,用功修学中道四念住、八正道等。前讲修学圣道,这说持戒。对佛说的法和律深生欢喜。
【披寻记:此中二种行迹,谓即四种圣谛及与无罪欢喜处戒,如次配释应知。】
两种行迹:一、四圣谛;二、没罪过,身口意安住在戒里,心生欢喜。
【原典】初发处者:谓即最初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于能成办真实理义,如实了知有胜功德,而创趣入:名初发处。
初发出离心,皈依三宝。对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深生厌离。对修四念处、修禅、修止观,对无漏戒定慧、诸法寂灭相、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涅槃这些真实理义,如实了知其有殊胜功德,开始入无漏戒定慧等能成办真实理义,得无生法忍时的境界,叫初发处。(创趣入,创:开始)。
【披寻记:趣证三菩提果,名能成办真实理义。于彼所证及得方便,如实了知有胜功德,故发正愿,猛利趣入。于此处所最初发心,名初发处。】
无生法忍,证悟三菩提果,即正觉,开始成就无分别智、后得智果,叫能成办真实理义。对证悟无生法忍及诸法寂灭相、无漏戒定慧、止观、四念处、八正道、六波罗蜜,这些方便善法,常常思惟有殊胜功德。发起菩提愿、猛利心,精进修学,叫初发处。(包括证悟第一义谛时,叫发心。)
【原典】非初发处者:谓已趣入补特伽罗,现成熟时,常不舍离诸佛菩萨;诸明了处转转明了。由此成熟,转转增进。
已得无生法忍、趣入第一义谛的菩萨,现已成熟,入初欢喜地,常亲近诸佛菩萨,或依神通力到十方世界见佛闻法,与诸大菩萨共为伴侣。或入定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就是见佛(法身佛),有这能力,自然也能见应化身佛。诸明了处指很多智慧境界,即五明,从经论上看,得无生法忍后,应遍学一切法。因入圣道有禅定功夫,学习一切法的能力特别强,展转深入,转转明了,地地增进,深入成就一切功德,叫非初发处。
【披寻记:现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谓已成熟。现能趣入正性离生,名现成熟。义如声闻地说。是即菩萨最初证得极欢喜住。住此位中,引发大愿,随于一切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由是因缘,彼诸善根转复明净。义如住品中说。此所说义,准彼应释。言诸明了处者,谓即五种明处应知。】
成熟指已成熟,已得无生法忍,能进步到正性(即法性),入诸法寂灭相,远离一切苦恼(即离生),叫现成熟。菩萨开始证到一地,极欢喜住这个境界。安住此地,建立十种大愿,和凡夫发菩提心不同,是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境界。无论何处,常亲近无量诸佛菩萨。修六波罗蜜,度化众生在进步,智慧也增长,叫明净。诸明了处:指五种明处。
【原典】远清净者:谓由懈怠、或由违缘,经极长时、或经多生、或经多劫,方能清净。
远清净者:信受佛法的在家或出家菩萨,由于懈怠(不精进勇猛),或因不顺圣道障碍因缘,不能坚持。经极长远时间,才能得无生法忍,才能清净。
【原典】近清净者:当知一切与此相违。
近清净者:和远清净相违。精进不懈怠,也没遇见障碍因缘,即便遇见障碍,也没影响修行!所以成功了。很快就能得圣道。
【披寻记:远清净者等者:谓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名不清净。从净胜意乐地以上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方名清净。义如增上意乐品说。此说清净,义应准知。】
胜解行地(资粮位、加行位,虽发道心,但没得无生法忍)所有一切增上意乐,叫不清净。净胜意乐地以上(得无生法忍、无漏戒定慧、根本智、后得智)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才叫清净。
【原典】加行者:谓为获得自胜义利,猛利乐欲为所依故,或怖当来堕诸恶趣,或怖现法他所讥毁,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无间所作、殷重所作。
加行者:一、为成就自家圣道,愿得无漏戒定慧,依勇猛精进力量,能有所作。二、或害怕自己没得圣道,烦恼贼还在,将来堕入三恶道!三、或怕自己心不听招呼,有烦恼活动,为他人(天神、鬼神、四众及有志同梵行者)所讥毁,这说现世。所以于诸学处,恒常精勤护持,不断努力修学。
【原典】意乐者:谓于诸法正观察忍为所依故,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于他所证深生信解,信有功德为所依故;于三宝所、及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
这是第八:意乐。对蕴处界诸法,以佛圣教 (即正观察)为所依止。对佛善说的法和律建立信心,其他力量动摇不了。对佛菩萨证悟的第一义谛、无量功德、定慧力庄严事,深生信解心。于佛法僧三宝处学习教义深刻,对获得自义利,深信坚固(若只喜欢静坐,不行!能调心才行,所以闻思修要结合起来)。
【原典】财摄受者:谓于一切饮食等物有匮乏者,施与一切饮食等物。
财摄受:对生活困难者,布施给他饮食等物,引导他修学圣道。
【披寻记:谓于一切饮食等物者:此中等言,等取所余诸资生具。施品中说,菩萨遂求施有八种相,其事应知。】
【原典】或于随顺饮食等物有匮乏者:施与随顺饮食等物。
或对随顺饮食等物有匮乏之人,布施他财宝等物,引导他修学圣道。
【披寻记:或于随顺饮食等物者:谓财宝等应知。】
【原典】法摄受者:谓或宣说正法,施诸有情;或开显正义,施诸有情。
法摄受:菩萨用法来摄受有情众生,或宣说正法布施给众生;或开显正义(不是经教,是为方便开示,立个题目讲解佛法),法中有义,经律论等布施有情众生。
【原典】神通引摄者:谓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当修行无倒加行。彼诸有情,由此神变引摄心故;或有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
神通引摄:菩萨修定,又成就了神通,以慈悲心哀愍有情。或为众生内心清净,或为众生修行增上,示现各种神通变化。希望众生见到或听说菩萨有神通,能对佛法意乐清净或能修行无倒加行,引导众生获得这些功德利益。
【披寻记:或为有情意乐清净等者:此中意乐、加行,如前已说,应准彼释。】
【原典】宣说正法者:谓于获得自胜义利,若无堪能为说正法,伴助令彼发生正行;若有堪能为说正法,随顺令彼速证通慧。
宣说正法:菩萨为获得圣道,得无生法忍,成就无漏戒定慧。一、假如这时菩萨没能力为众生宣说正法,得圣道,就和他们作伴,帮助他发生正行,修学圣道;二、假如菩萨有能力宣说正法,应随顺令他们迅速得到无障碍的大智慧,或令他也同时得到神通。
【原典】隐密说法者:谓于婴儿智慧有情,隐覆广大甚深义法,为说粗浅易可悟入易为方便趣入处法。
隐密说法:有情众生智慧像婴儿,菩萨把广大甚深教义隐覆起来(不宣说真实义),而为其宣说浅显易懂、易修行的法,方便引导众生进入胜义境界。
【原典】显了说法者:谓于广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圣教理者,为其开示广大甚深道理处法。
显了说法:对智慧广大的有情众生,已能悟入圣教道理的人。菩萨为他宣说广大甚深的佛法道理,比如说佛法三自性等。
【原典】下品加行者:谓若远离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
不能无间加行(不间断用功)、殷重加行(周密深刻地用功),叫下品加行。
【原典】中品加行者:谓或远离无间加行,或复远离殷重加行。于二加行,随阙一种。
无间、殷重两种加行缺少其中一种,叫中品加行。
【原典】上品加行者:谓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应。
这两种加行,同时都能做到,都能用功,叫上品加行。
【原典】听闻者:谓于佛语深生信解,精勤听闻、受持、读诵契经等法。
听闻:对佛法深生信解,能精勤听闻,受持经文义理,读诵学习经律论等。
【原典】思惟者:谓居远离,乐思惟法,推度其义,解了决定。
思惟:能远离喧闹之地,欢喜思惟佛法深义,推度法义,消除疑虑。
【披寻记:解了决定者:摄异门分说: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发悟。等解了者,既发悟已,方便寻求。近解了者,求已决定。此应准释。】
解了指对所知事作意思惟,有所明了;等解了指次第作意思惟,以善巧方便智慧寻求深义;近解了指靠近第一义谛,寻求后决定,再不动摇。
【原典】修习者:谓于止举舍相,正审观察为先,深心欣乐修止举舍。
修习:对止举舍相先正审观察。深心欢喜修止、举、舍。(妄想多,不寂静,修奢摩他把动乱停下来,叫止;心里有惛沈,应该提起精神,或念佛念经咒,叫举;若心明静而住,很相应,不用止、举,叫舍。)
【原典】摄受者:谓无染心,以亲教师及轨范师道理方便,无有颠倒与作依止。又即于彼发起种种别供事行,谓看病行,给施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生具行,除遣忧愁及恶作行,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如是等类,当知皆名别供事行。
摄受:菩萨发心要纯正,引导众生修学佛法不能有染污心!亲教师(和尚)、轨范师以佛法为众生作圣道依止处,可以让众生成就圣道。还要供给徒弟,有病给看病。供给他如法的衣服、饮食、诸坐卧具、医药等资生具。要帮他排忧解难,教他诸恶莫作,修戒定慧,修止观,消除烦恼等,这些叫别供事行。
【披寻记:戒品中说: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乃至广说。又说: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如是若为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乃至广说。此中除遣忧愁,及与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准彼应释。言恶作者,谓由毁犯净戒因缘,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亦由五相能正除遣。一一差别,皆如摄事分说。此说除遣恶作,应可准知。】
菩萨对衰恼诸有情,能以法理开解,令他远离忧愁。对贪欲缠缚求不得苦的有情,令他解除贪欲苦恼;对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盖缠缚的苦恼有情,开解令离缠缚之苦;对欲寻思缠缚的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第六识和前五识同时起烦恼是一个境界;前五识不动,第六意识胡思乱想又是一种烦恼(叫欲寻思缠)。包括欲、恚、害、亲里、国土、不死等各种寻思。
【原典】降伏者:谓深防护自身杂染,于毁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谏诲;若犯中品,慈心诃罚;若犯上品,慈心驱摈。当知此中谏诲诃罚,令彼及余利益安乐。驱摈一种,若重摄受,令彼及余利益安乐。若驱摈已不重摄受,但令其余利益安乐。
降伏者:菩萨清净心持戒有力量,深严防护自己身语意不被污染。对犯戒有情众生:若犯下品(不知道,无意犯戒),菩萨慈悲饶益、谏正教诲他,不可再犯。若犯中品(不能调伏烦恼犯戒),菩萨会诃斥处罚他(又严重点)。若犯上品(不恭敬戒法,轻视戒就是轻视佛)!菩萨以慈悲心,将他逐出僧团(更严重了)。谏诲诃罚,菩萨为令他人及同梵行者,都能得到利益安乐(没过失时,心就安乐)。驱摈,若忏悔还可引导他回归佛法,重摄受,令他与其他同修,都得到利益安乐。若驱逐他后,再不摄受,只是令其他同梵行者得利益安乐。
【原典】何以故?余若见彼毁犯因缘,既被驱摈,便自防护,不起毁犯故。
为什么?其他人若看见那位有情毁犯净戒,被菩萨驱摈,就会自己防护,安住净戒,不起毁犯,故得利益安乐。
【原典】自成熟者:谓自宣说随顺正法,令诸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如自所说,亦自修行法随法行,令诸有情同分随转。
自成熟:菩萨自己宣说佛的正法,令有情从不善处解脱出来,安住于佛法中。如自己为人宣说正法那样,自己用功修学佛法,令其他有情,也一样随法修行。
【原典】勿使他人作如是说:汝自不能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云何于他教授、谏举、为作忆念?他应于汝教授、谏举、为作忆念。
不让别人说这话:自己都不能从不善处解脱出来,如理如法安立善处。怎么能对他人教授、谏举,帮人回忆:何时何地犯过什么戒,作过什么功德。
【披寻记:谓自宣说随顺正法等者:当知此显菩萨同事摄事。摄事品说:云何菩萨同事?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乃至广说。为显此义,故作是说。】
这讲菩萨同事和摄事。〈摄事品〉说:什么叫同事?菩萨劝人修学,或等或增于自己,叫摄事。菩萨和其他人同作一事(劝人修四念住,自己也修)叫同事。
【原典】请他成熟者:谓若有余无量有情,于彼发起上品爱敬;或复有余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即应劝请殷勤营助,令其成熟无量有情。
请他成熟:如无量有情,对他人发上品爱敬心。或另有人,对宣说正法,已善修学。菩萨应殷勤劝请他为大众宣说佛法,成熟无量众生圣道。
【披寻记:请他成熟等者:此中略显由二因缘。一、由无量有情,于他发起上品爱敬;二、或由他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是故请他營迎助,成熟无量有情。】
【原典】俱成熟者:谓具二种:若自成熟;若劝请他,令其成熟。由此所说二十七种成熟方便,当知令前六种成熟差别圆满。所谓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什么叫俱成熟?指具有两种:自成熟和劝请他,令其成熟。由这二十七种成熟方便,令前面六种成熟差别可以圆满。六种成熟差别有: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原典】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二者、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三者、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四者、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五者、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
六种菩萨能为人师,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道业:一、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资粮位和加行位加起来,叫胜解行。二、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指初地菩萨,安住无漏智里(净胜意乐:内心特别清净,有大力量。意乐:有愿力)。三、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从二地到七地,叫行正行菩萨。四、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八地菩萨,决定不退转菩提,广度众生时,不会徒劳,一定能让众生得度。五、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决定行正行菩萨就是九地了。六、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十地菩萨,连佛都在内,到究竟圆满地。
【披寻记: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等者:地品中说: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此说菩萨六地,一一差别,应准彼知。】
大悲心和大智慧和合起来名地。地能生出万物;菩萨有大悲心、大智慧,无量功德由此中生,叫地。胜解行住还没得无生法忍,叫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得无生法忍,叫净胜意乐地。二地离垢地为增上戒住;三地发光地为增上心住;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为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为七远行地。从二地到七地叫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是八地,叫决定地。八地菩萨有三决定(一、有种性菩萨,是种性决定;二、发心住菩萨,初得无生法忍,是发心决定;三、八地菩萨,决定度化众生,不会空无所成)。无碍解住是九地菩萨,叫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及如来住,即十地菩萨和佛,叫到究竟地。
【原典】住无种性补特伽罗,于往善趣而成熟时,有数退转有数应作。
因没三乘无漏种子,所以只能在人天活动;佛菩萨教化他,为说人天善法,能往善趣成熟。有时不作善而作恶,就从人、天退转到三恶道。就算修善法来到人间、天上,也是无常的,果报享完就结束,还应继续作功德。(修无漏道,得无漏戒定慧成功的人,没这回事,因他成就无漏功德不可破坏。)。
【披寻记:时堕恶趣,名数退转。作非究竟,名数应作。】
【原典】安住种性补特伽罗,于往三乘而成熟时,无数退转、无数应作。
有种性补特伽罗,他们往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得圣道时。不会常常退转,终究会不退转成功。得无漏功德,不会耗尽结束。
【披寻记:此中成熟,如应当知,唯说中品及与上品。若中品熟,不往恶趣,是故说言无数退转。若上品熟,得般涅槃,是故说言无数应作。义如下说。】
栽培了中品善根,不会有严重罪过,所以不往恶趣,无数退转有这个意。修学无漏圣道,得不退转;如果修人天善法,有退转,靠不住。
卷第三十七(7)
【原典】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相。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
成熟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差别。很多声闻人,因过去不断修学佛法,如此时停留在下品成熟阶段,对佛法有下品欢喜心,信心和修行程度不深,不能调伏烦恼,还可能到三恶道。不能在现法中得入涅槃(初果到四果都叫沙门果)。
【原典】若时安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
若这时声闻人安住在中品成熟程度,对佛法信心和修行属中等。能调伏烦恼,决定不做恶事,不会堕往恶趣。现在生命能成就圣道,但不能得入涅槃。
【原典】若时安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即于现法得般涅槃。
若这时能安住上品成熟阶段。对佛法信心最强,加行勇猛,决定不到三
恶道。于现法中就能得沙门果、入无余涅槃。
【原典】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道与声闻同种类故。
如前说声闻成熟相貌,独觉也是。为什么?独觉乘人修学圣道情况,与声闻人相同(学习苦集灭道四谛,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没大悲心)。
【原典】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故名独觉。
独觉与声闻差别:愿不同。独觉愿最后得道时,生在无佛、无佛法的世界,能无师自悟。过去学习佛法力量非常强,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成功了,一切爱见烦恼,究竟断灭无余,证得阿罗汉,入无生境界,所以叫独觉。
【原典】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时,能栽培资粮,有胜解、胜行,能通达第一义谛、修学六波罗蜜、修四加行,叫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时,对佛法有信心,愿得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没爱见污染得无生法忍!成就清净胜意乐,叫中品成熟。
【披寻记:此说中品成熟,应非唯住净胜意乐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摄故。下说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今未具说,然义应知。】
中品成熟应该不只住净胜意乐地(初地),住行正行地(二地到七地)也属于。下面说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的边际。现在虽没详说,但义应知道。
【原典】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菩萨安住于决定地,即八地,通过九地达到十地时,叫上品成熟。
【原典】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
如果菩萨住下品成熟时,便会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还可能去三恶道。到第一无数劫最后边,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还没成就,没与此境界清净法相应。(初发心菩萨度化众生,还有染、有过失,所以犹往恶趣)。
【披寻记:此中觉品善法,谓即菩提分法应知。余如下释。】
【原典】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
如果菩萨住中品成熟时,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得无生法忍,不会到三恶道。到第二无数劫边际第七地,与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经相应。极善清净善法,是八地以上境界,中品成熟还不能相应。
【原典】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上品成熟到第十地,炽然无动与极善清净觉品善法,都成就了。
【原典】今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
菩萨中品、上品成熟,已证悟无为法,心清净宽厚。炽盛现前,能有上品广大果,得大胜利,所以叫炽然。
【披寻记:今于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谓性成就净胜意乐,名性淳厚。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名极猛盛。由是因缘,在在生处受增上生,于彼生中超余种类,是名上品广大果。又复成就无量威力神变,名大胜利。】
菩萨内心成就清净、广大、离相慈悲愿,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即成就净胜意乐,叫性淳厚。六波罗蜜等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善法,无需特别思惟观察,就现前了。叫极猛盛。无量功德现前,无论何处都受增上生命,果报殊胜,超其余众生,叫上品广大果。又能成就无量无边威力神变,叫大胜利。
【原典】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名为无动。菩萨地中最无上故。当知说名极善清净。
菩萨意愿坚定有力,不会转还,也不会退堕到二乘位,更不会退为凡夫。常能精进向前,有此三义名为无动,在菩萨地里最为高尚,叫极善清净善法。
【披寻记:摄事品说: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此中三义,准彼应释。当知说名极善清净者:增上意乐品说: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由是当知,极善清净非下地有,故最无上。】
无动指菩萨内心意愿特别清净,能安住无为法,与第一义谛相应。获得、积集的善法功德,都不会退转。将来世功德也不失掉。经过很长时间,或过度各种身相,所有善法只增不减(月:半月是黑月,半月是白月,白月即明分月)。这里说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有三义:不转还(即不退转、无退减、唯增无减)、不退堕、常胜进。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究竟地),这中间所有一切增上意乐,叫菩萨善清净意乐。由此可知,下地没极善清净,到十地才有,所以是最无上的。
【原典】当知此中,若财摄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摄所作成熟、若隐密说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听闻所作成熟。如是五种所作成熟,若于长时修习彼法,尚为下品;况于少时修习彼法。
这里有:财摄受所作成熟(菩萨以财接引众生在佛法里栽培善根)、神通引摄所作成熟(菩萨有神通引导众生相信佛法栽培善根)、隐密说法所作成熟(菩萨隐密甚深佛法,以浅显佛法引导众生栽培善根)、下品加行所作成熟(众生不肯精勤努力栽培善根)、唯听闻所作成熟(众生仅以听闻佛法来栽培善根),五种所作成熟,即便长时期修习栽培,还属下品(可见其为钝根人)。何况还少时间修习那些法?
【原典】其余一切成熟因缘所作成熟,当知皆有三品道理。谓若于彼下品修习,成下成熟;中品修习,成中成熟;上品修习,成上成熟。
二十七种里,除五种 (仅修福德,修慧很少),其余二十二种都有三品差别。如果对佛菩萨的教化,众生没数数修学圣道,就成下品成熟;若是中品修习,成中品成熟;若上品修习,成上品成熟,就看付出努力有多少。
【原典】此下中上三品成熟,当知一一复有三品。于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于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于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如是等类诸佛菩萨成熟有情,当知展转差别道理,有无量品。
下、中、上三品成熟,每一种又有三品。下品分下下、下中、下上;中品有中下、中中、中上;上品有上下、上中、上上这些差别。诸佛菩萨用种种善法成熟众生善根。二十二种各分三品,三品又有三品,辗转差别有无量品。
【原典】此中菩萨,由前所说成熟因缘,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这是自家成熟。前面说成熟因缘有下、中、上不同。现在说菩萨想要成熟自家圣道功德。特别精进不懈怠,修集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还有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的差别。
【原典】又欲令他诸有情类补特伽罗,乘三乘法而出离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种成熟。
这是令他成熟。菩萨有大悲心,教化其余众生学习声闻、辟支佛、佛乘,能出离生死,将来往生善趣,修集这六种成熟。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品第七
卷第三十八(1)
【原典】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
什么叫菩提?简略说,两种断和两种智慧叫无上菩提。
【原典】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二断:一、烦恼障断(永断爱、见烦恼)。二、所知障断。二智:一、断爱见烦恼后,究竟远离一切污染,令心清净,一切烦恼不随逐系缚,菩萨有了这样智慧。二、于一切所知境界没障碍(烦恼障断,故无碍;所知障断,故无障),这时成就的智慧,叫无碍无障智。(烦恼障断其实就是根本智;所知障断实在就是后得智)。
【披寻记:略说二断二智等者:大菩提果义说为二,谓断及智。显二殊胜,故说是别。摄大乘论说有彼果断分、彼果智分,如彼广释二殊胜义应知。】
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果,分两部分:断和智慧。这两部分特别殊胜,所以分别说。《摄大乘论》说:彼果断分、彼果智分,与这个意思一样。
【原典】复有异门,谓清净智、一切智、无滞智、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无余永害。
还有不同的门:清净智、一切智、无滞智、一切烦恼和诸习气永断无余。
【披寻记:此显如来非唯烦恼障断,并彼相似习气亦复永害。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如建立品说。】
如来不仅烦恼障断灭,与烦恼相似习气也永久断掉了。诸如来身体动转、或观事物、或说法、或入定,和烦恼相似习气都不现行了,叫如来永害习气。
【原典】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无余永断,是名无上正等菩提。
前面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无余永害是说爱见烦恼(爱见烦恼有染)。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是另一种烦恼(普遍在一切种事上有不染污无明活动),叫无上正等菩提。
【原典】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毕竟断故,名清净智。
一切爱见烦恼和烦恼熏习的习气,(比如断了我、我所烦恼,还有我、我所习气,所有烦恼都有相似习气)。佛一切烦恼并诸习气究竟断灭了,所以叫清净智。
【披寻记:摄大乘论颂云: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此说一切种不染无明,应准彼释。言不染无明者,谓即法执无明。不染二乘,故名不染。】
法界有十种不染污无明。为对治十种无明,安立了十地,每地断除一种无明。所谓不染无明,就是法执无明,这种无明二乘有,但不是染污。
【原典】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
一切界:一切世界,有情世界和器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事:一切缘起事,有凡夫事、圣人事。一切品:事有种种品类不同。佛的智慧,在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中无障碍活动,叫一切智。
(法华子*2021年3月18日恭敬顶礼编制)
(法华子.新2021年4月整理,2022年2月22日分示学习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