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迎
前几天,中央政法委官微“长安剑”报道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
上海一骑手,被发现竟是21年前犯下杀妻案的真凶!
谁能想到,一个知道你地址电话,并且一敲门你就会乖乖开门的人竟是潜逃的杀人犯,一想到这样的场景,后怕的感觉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杀妻潜逃后,
用虚假身份娶妻、生子、送外卖
21年前,上海青浦塔湾村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凶杀案”。
当地一对王姓老夫妻将自家平房租给一对外来打工的夫妻,1999年春节将至的时候,男房客找到房东,称夫妻二人要回老家看望生病的丈母娘,让房东帮他们继续保留房子。
年后一个多月,小夫妻还不见回来,出租屋内却传出极其难闻的腐臭味,直觉不对劲的房东撬开门锁,发现被子底下,竟有一具高度腐烂的女尸,正是女租客。
孟某消失若干年后,塔湾村经历了拆迁,知道这事的人也逐渐老去,这起凶杀案被慢慢淡忘了。
但在21年中,刑侦部门始终紧盯这起案件,并成功抓获孟某。今年4月,青浦法院一审判决:判处孟某有期徒刑14年。
多年来,忐忑不安的他,为了躲避警察追捕,曾多次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
那是1999年,火车站并不像如今实名制验票这样严格,杀人后的孟某借用他人身份证,购买了前往吉林通化的火车票,妄图借助这个地名,将自己的一身罪行统统化解。
后来他又去了武汉、厦门等地,过了几年东躲西藏的生活后,感到抓捕风声渐小的他,大着胆子回到上海,并且利用虚假的身份信息当起了厨师。
在此期间,孟某与饭店服务员苏某相识,并让毫不知情的苏某深信不疑自己是“福建人叶伟民”。
二人同居后,生下一个男孩,更为荒唐的是,生怕身份暴露的孟某,竟然成功说服朋友邰某冒充自己,与始终被蒙在鼓里的苏某登记结婚,解决孩子的落户问题。
至于被捕前的最后一份外卖员工作,也是孟某借用朋友邰某的名字,才得以在饿了么平台成功注册。
外卖平台有责任,但并非全责
孟某的落网,无疑从两个方面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杀人,以及杀人潜逃后,做了一份可以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职业。
这样一个让人想起,便感到后怕的招聘漏洞,竟然就这样发生了?!
案件一经公布,便迅速引起人们对外卖平台从业审核机制的强烈质疑。
从准入门槛来说,想要成为外卖员,这一行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年龄在19-50周岁之间,性别不限,会骑电动车,会看手机导航即可。
而想要成为饿了么的外卖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第三方公司的招募;一种是通过外卖平台自主申请。
若走第三方公司招募的途径,面试时带身份证进行身份初审,由站长协助办理健康证,有的岗位会要求无犯罪记录。
若走自主申请的途径,可以在饿了么平台“骑手招募”的入口,填写好“期望工作地点”“手机号”“手机验证码”,一到三天便能得到回复。也可以下载“蜂鸟众包”等APP,输入手机号就能注册成为一名外卖小哥。
但注册成为外卖小哥后,想要获得接单资格,还必须上传身份证件,进行实名认证,以及在之后的工作中,时不时接受刷脸认证。
这意味着,在目前已非常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下,一旦身份证信息与本人不一致,人脸识别就无法通过;此外系统也会不时进行抽检,比如当累计跑了20单、50单的时候,就有可能面临抽检。
一旦发现骑手使用他人账号,平台就会采取相应处罚措施,有的平台是罚款,有的直接封号、永久限制订单。
因此,近几年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账号,或用他人号接单,或两口子换着跑的现象,有了明显减少。
那么孟某又是如何在这层层监管之中,逃避身份审核的?
其实很简单,有无犯罪记录是与身份证信息绑定的,尽管饿了么对此已有应对,但孟某使用朋友信息后,身份背景一干二净,轻易的绕开了身份认证。
当孟某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因打伤人,为躲避债务,一直没法办理新身份证)获得长期使用邰某身份信息的信任后,每当有人脸验证需求时,只需找到法律意识淡薄的邰某,辅助其完成即可。
举例来说,近期国家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异常关注,腾讯也在技术上花了大力量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但仍旧有许多未成年人找到办法借用或冒用成人信息,注册游戏账号。
这两件事从性质上看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我想说,未成年人尚且有办法逃避监管,更遑论一位东躲西藏21年,连枕边人都能瞒过的杀人犯呢?
因此,尽管平台对于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有着明确的惩罚条例,但假若发现不了,惩罚便无从谈起。
再者,这次事件的恐怖之处在于,几乎所有人所有环节都没有发现端倪。
21年来孟某利用虚假身份来往各地、正常生活工作,却一直未被识破,除了外卖平台监管方面的疏漏外,许多相关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外卖行业的安全问题,
成为关注的焦点
作为本次事件的直接责任方,饿了么在骑手身份核实与监管责任的漏洞上,仍旧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造成这一漏洞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为转移责任,平台与众包骑手之间基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为节约成本及规避风险,平台将招募骑手的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第三方公司资质参差不齐,导致日常管理无序混乱等。
外卖平台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将用工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用工成本全部转移到与其合作的人力资源公司,因此,为数众多的外包骑手不享受公司福利待遇,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考虑到众包骑手时间上较为自由,干多少挣多少,很多选择进入外卖行业的骑手,也大多选择众包骑手,而非专送骑手。
“骑手这工作日常和人接触,平台也不想为此担责任,因此现在骑手很多都是外包的。”一名众包骑手如是说道。
正因如此,淡化责任后,平台实现了对自身的保护。
但责任缺位,监管容易随之放松,对骑手身份、行为监管的疏漏,也为日后骑手与用户之间的摩擦,甚至摩擦升级埋下巨大隐患。
一般纠纷中,骑手和用户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吃亏,一个没能得到应有的服务,一个将面对平台罚款以及影响后期跑单,平台在此几乎完全隐身。
在外卖员借工作之便,进行入室抢劫、偷盗、伤人等恶性案件中,这些危及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也大多被定性为外卖员的个人行为。
但也正是平台对外卖员的审核机制不严格,才导致这一行业鱼龙混杂。而身份可疑的骑手,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外卖行业作为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行业,假如外卖员有违法犯罪想法的话,实际操作起来太简单了!
因为他们掌握着你的住址,电话,生活习惯,家庭成员数量等众多私人信息。
2019年10月13日,青岛镇江路附近一名年轻独居女子,被经常给自家送外卖的外卖员盯上,熟悉女子生活习惯和独居情况后,此外卖员伪装成燃气检查人员,入室对该女子实施强奸抢劫。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进行检索,会发现不少外卖员都存在犯罪前科,且多次出现恶性犯罪行为。
(图片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如此看来,有犯罪前科,且想办法避开实名认证的骑手,一旦犯下罪行,对他们的追查将十分困难,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对于盗用、冒用、借用他人身份的行为,外卖平台加强监管势在必行,这样的举措能够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
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平台的监管难以触及细枝末节,面对刻意逃避监管的行为,平台也往往无可奈何。
深知这些风险的外卖平台,做出前述考虑,不可谓不是一种自保。
但在自保之余,如何严格落实审核机制,明确日常监管责任,保障消费者和公共空间安全等系列问题,也将一直萦绕不去。
加强监督,防止隐患一次一次发生,是平台势必担起的重要责任。